【專訪】周文志以藝術為祭——事業、使命和家庭踐行信仰

【專訪】周文志以藝術為祭——事業、使命和家庭踐行信仰
周文志在掛滿工具的工作室與《基督日報》幾位同工侃侃而談,細說他的使命和人生。(圖:基督日報)
在一個冬日的早上,和暖的陽光滲過窗簾的縫隙斑斑駁駁落在辦公桌面上。周文志坐在放滿創作工具的畫室裡,細訴作為一位生意人、一位基督教藝術的推動者,他的信仰如何深深影響他的人生觀和事奉的每一個選擇。      從事基督教禮品貿易的周文志(Mann Chow),早期以基督教禮品業務獨樹一幟,出品的不銹鋼聖餐杯盤曾掀起美國教會更換聖餐盤的熱潮。近年他來積極投身基督教藝術創作,以策展人的身份號召香港和台灣乃至全球的華人基督徒藝術家聯合舉辦藝術展,每年舉辦多場展覽將基督教藝術帶入教會和社區。此外在藝術家和策展人身份的背後,他在臉書記錄與妻子牽手遊歷各地,每到一地皆譜詩詞表達對太太的讚美,愛意洋溢,羨煞旁人。   在信仰和生活實踐上達成知行合一殊不容易,周文志是如何踐行信仰,使得在事業、使命和家庭之間都能取得平衡並成為他人的見證呢?本報難得邀請這位多年友好分享他的生活信念和經驗,以及如何實踐自己的使命的心路。

信仰始於父親離世-尋找永恒依靠

周文志的故事是一個信仰與藝術結合的典範,他以藝術作祭壇,將信仰融入生活,影響他人,傳遞美善;這段讓他人生震撼的旅程始於少年時代。

問:你是如何信主的?什麼信仰的理念對你的影響最深呢?

周文志:父親在我中學會考時離世,這對我來說是一巨大打擊。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是否人死如燈滅,沒有什麼可留戀? 父親是低調的人,不擅於表達,而我的媽媽是文盲,父母的教導都比較微弱。父親去世後,家裏沒有倚靠,我們要靠自己了。當時學校的基督徒老師看到我的情況,邀請我參加學校團契,在人生最迷茫的時候我信了耶穌。我需要依靠、需要一個永恆的目標,在那一刻我相信了耶穌,接受了祂是我生命的主,我就這麼簡單進入了信仰中。認識主耶穌後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改變,我開始恆常返教會,專注尋求神,深信上帝的拯救從我個人生命開始。我很堅持「如何將信仰活得精彩」,要讓神管理我們的一生。  

作為基督徒是一個「公眾人物」——主耶穌說我們要在世上「作鹽作光」。我們所做的是有味道的、有影響力的。鹽味——是人生的態度和生命的深度,對人是有感染力的。作光——自從信主開始,身邊的人都會觀察你,看你怎麼做人,這是門徒在地上作見證的機會。

我們如何發揮基督徒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呢? 就是在工作、職場、家庭、生活的每一個場景裡作鹽作光,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要有壞的見證,不要絆倒人,要做一個忠心的管家,效法主耶穌做地上的職事——這些都是需要持守的。以賽亞書30:21說:「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我們旁邊有很多聲音和誘惑,能夠阻礙我們往前的事我們都要小心。另一方面,上帝會阻擋驕傲的人,向驕傲的人隱藏衪的奧秘,賜恩給謙卑的人。期望上帝不斷賜予恩典和憐憫;我仍然處於不斷學習中。

【專訪】周文志以藝術為祭——事業、使命和家庭踐行信仰
周文志製作一比一約櫃作品,整個約櫃是用木板打造,其上包裝金箔。兩個基路珀則用3D打印製作。(圖:周文志提供) 

使命人生始於創辦靈溢——盼上帝的靈充滿

周文志認為,信仰不僅僅是個人的內在修養,更應該在生活中實踐出來。這成為了他的人生觀,效法耶穌作忠心的管家。在往後的人生他走上了一條堅定不移的道路——「以藝術作祭壇」。1991年他開設了一家名為「Immanuel Enterprise Ltd.」(靈溢企業有限公司)的公司,期盼上帝的靈充滿這間公司。起初他從事本地教會禮品製作,後來轉型做出口貿易生意。出口產品就是聖餐盤、奉獻袋、十字架、教會用襟章等,供應美國多間教會用品入口商。生意穩定後,他就開始藝術創作,策辦藝術展,逐漸進入了藝術圈,周文志的主力創作媒體是彫塑和油畫。 

問:你曾經講過「以藝術為祭」開展人生事業,具體經過怎樣的歷程呢?

周文志:媽媽的期望:「你們讀完中學,要出來工作搵食。」我不服從,我離家出走自己再修讀產品設計,才進入了出道後的玩具設計行業。我讀產品設計出身,這是我原生的興趣,也是上帝的獨特恩賜。打工十年後開始創業,我樂意以上帝的名字為自已開創公司名字 : Immanuel Enterprise Ltd.「靈溢企業有限公司」——盼望上帝的靈充滿我公司。公司早期的業務專注於基督教禮品設計,開發和製作,這與我打工時的玩具設計經驗相關。但玩具行業的起步開發成本很昂貴,而做禮品則較容易開始。我「開檔」時單打獨鬥,但神賜給我好太太幫助我。

上帝的恩典充足,甚至在疫情期間生意都沒有下滑。上帝給我的訂單穩定,同事和內地工廠的合作也非常順利,讓我擁有安舒、穩定的生意模式;於是我開始從事藝術創作和策展。我喜歡繪畫,藝術創作在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我從畫油畫開始。由於有產品設計的背景,我對工藝有一點的認識,也很喜歡做雕塑作品。當我進入藝術圈時,我期望在作品中融入信仰的元素,於是發展基督教藝術,將上帝給予的恩賜回饋給衪。我也鼓勵身邊的基督徒藝術家這樣做,讓觀眾透過觀賞作品而親近上帝;這是上帝喜悅的。     wallpainting 周文志2015年為青衣的呂明才小學外牆製作的壁畫。此壁畫已經殘破並翻新了另一張壁畫圖像。壁畫由周文志設計起稿,連同兩位義工一起繪畫,原定是一幅永恆的佈道工具,畫的是整個救恩訊息。(圖:周文志提供)

孕育藝術家平台——「香港藝術動力」

2010年,周文志進入基督教藝術的創作領域,並以此為「藝術宣教」。2016年他建立了一個視覺藝術家的平台 : 「香港藝術動力」,實踐以藝術作祭壇的信念,將正面和積極的藝術創作帶入社群;為社會注入正能量和美善的氛圍。他策劃了兩個基督教視覺藝術展覽品牌,《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基督徒視覺藝術雙年展、《祝福亞洲》基督徒視覺藝術雙年展等。

問:你創辦的「香港藝術動力」是怎樣萌芽?

周文志:2016年我成立了「香港藝術動力」,召集基督徒視覺藝術家走在一起。展示對於視覺藝術創作是必要的,因此策劃展覽非常重要,所以我創辦了兩個視覺藝術展覽品牌——第一個是「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專注於香港基督徒藝術家的展示,每兩年舉辦一次。另一個是「祝福亞洲」,這是一個海外的展覽,兩個展覽在單數年和雙數年交替進行;第四屆的「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展覽於2024年在香港進行。而「祝福亞洲」第一屆在香港,第二屆在新加坡,第三屆在馬來西亞,2025年第四屆將在日本舉行。

這些藝術展往往吸引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基督徒藝術家參與。對我而言也是驚喜的發現。策展之後,我意識到很多潛在的藝術家正尋找機會來發揮自己的才華。因此展覽的需求非常大,藝術策展成為「香港藝術動力」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感謝主的召喚,吸引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工與義工參與舉辦展覽,這個過程也是團契與彼此交流,令我感到非常欣慰。            

有人問我如何將信仰融入藝術中,我覺得在我生命中經常要思念上面的事。上帝給了我很多啟發,這影響了我的人生觀。我習慣從屬靈的角度去看待身邊發生任何事:身體的不適與病痛、遇到不如意的事、生意的起伏、別人的誤會,以及許多愉快與不愉快的生活經驗。我領悟到上帝與我同行,與神一起同工的狀態。這種狀態帶給我很多喜樂和平安,而這些喜樂和平安能夠幫助我的藝術創作。因為很多創作的泉源來自環境、氣氛和個人的情緒。我不會有太多激昂的情緒,我擅於表達也對環境很容易觸景傷情——但未必是傷感。我看到環境引發內在感受,並面對藝術發展,思考如何將我的人生觀定位在藝術創作中——這是一個深刻影響我「以藝術為祭」的表現。

【專訪】周文志以藝術為祭——事業、使命和家庭踐行信仰
左:「揀選」, 物料:荔枝木和3D打印膠料;右:「道成肉身」, 物料:樟木,巧妙地用了耶穌雙手的兩個釘孔成一個「道」字和英文的word,粗豪的雕刻方式象徵主耶穌在地上建立天國大業的艱辛。(圖:周文志提供)

問:藝術展中有沒有一些深刻的觀眾回應?

周文志:我們是流通的管子,能影響人的生命;在藝術品展示中可感染人心是原始的盼望。我與梁友東牧師過往在「燃亮生命巡迴藝術展」中很多不同的教會舉行,去年12月是第八間(觀潮浸信會) 。我們將40件藝術品登堂入室地在教會展示,我們親自導賞;帶來美好的果效。在教會崇拜之後,或在團契裡進行導賞,令姊妹和弟兄驚訝原來神的話語是可以這樣創作和表現出來。上帝的信息是可以活生生地以藝術理念表達出來,經文是可以具體化呈現在作品中。曾經有一位姊妹感動落淚,她那一刻的激動當然與她的人生經驗有關;我因此也深受感動而送了一伴複製品給她。我們盼望藝術普及化,每個人都可以欣賞藝術;因藝術而多思考生命,帶來生命的轉化。      作為藝術創作者,周文志觀察到藝術家也需要得到牧養。他感恩香港藝術動力有兩位會牧:新福事工總幹事梁友東牧師本身也是藝術家,長期關懷基層人士,對人的敏感度很高。另一位是前道聲出版社社長,現為香港三福董事會主席李鴻標牧師,他善於詩詞歌賦。兩人一起配搭建立基督徒藝術家的靈命,將更多的美好生命信息發揮在作品上。

問:基督徒藝術家是怎樣的一個群體?

周文志:在我印象中,有一些基督徒藝術家常處於迷失的狀態中。他們信耶穌,渴望用基督教的理念來創作,但徘徊於如何發揮呢?藝術家的原始動機往往是希望被人認識,期望自己的作品升值或身份提升。但又恐怕太集中於信仰的內容,自己的作品難找到觀眾和買家;更不敢期望在商業藝術市場中聲名大噪。作為基督徒藝術家的生存空間似乎非常渺茫,這是很多基督徒藝術家的徬徨和掙扎。

但是在我個人的理念中,我們專心服侍上帝,上帝必然開路;祂會供應我們的需要。我會鼓勵基督徒藝術家按照上帝給我們的藝術恩賜,努力為祂而創作。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若觀眾因觀賞作品而親近上帝;我們便做了上帝喜悅的事,衪必使萬事互相效力;帶來觀眾群,帶來天使;讓大家也得着益處。

crosshand 「以便以謝」,物料:鋁板,噴上石頭漆造成石頭表面效果。此作品是為泰國北部山區宣教工場「郭誠學生中心」重建而製作的紀念碑,在港製作後運到泰北。圖為周文志在重建開幕禮當天2023年6月15日在現場作局部修葺之後與從香港到那邊的香港宣教士夫婦拍照。(圖:周文志提供)

問:基督徒藝術家在牧養關顧上有什麼特別的需求呢?

周文志:牧養基督徒藝術家的工作十分重要,作為前線的藝術工作者,我體會到身邊的藝術人面對很多掙扎。首先他們要謀生,而工作往往跟藝術無關。在香港以藝術謀生不容易,只能在工餘時間進行創作。實踐基督徒藝術家的使命、平衡生計、靈命和創作,這是挑戰。期望透過「香港藝術動力」這個平台,讓同路人多相處相交,有更多溝通,彼此鼓勵和彼此建立。有時看到坊間的非信仰題材的藝術作品炒作得很受市場歡迎、賣得火熱,很多基督徒藝術家就會受到衝擊。因這是藝術家夢寐以求的情況,於是就開始思考是否「一腳踏兩船」或「一雞兩味」。試圖做一些作品,既可放在坊間展覽,又可放在基督徒展覽平台中。當然,我們不同意「一雞兩味」的做法,如果創作理念源於上帝,這作品自有它的歸宿。我堅信上帝是有恩典的,當我們專注於上帝的道路,上帝會祝福的。       

透過彼此的合作,神的祝福臨到他。周文志還給我們分享了一個有眼淚的故事…… 

問:同心同行殊不容易,我們常說藝術家有「脾氣」。在「香港藝術動力」的協作過程中,有否與其他藝術家互動或磨合的深刻經歷?

周文志:人際間的相處存在許多變數,需要磨合。在過去的藝術策展中我遇到了許多未曾合作過的人,合作過程中有一些非常深刻的經歷,其中有一些感動時刻。有一位我欣賞的老師在合作時,產生了不少誤會甚至爭吵。我為人不擅於爭吵,通常出現不同意見時,我會停下來選擇沉默。然而,事工合作過程中還是需要繼續接觸,無法避開,事情最終還是以不愉快的方式收場。經過了一年後,我們在一個場合相遇時,我當刻有感動想要再一次擁抱他。本來,我與他之間已經沒有了交流,因為他對我有許多成見;但我鼓起勇氣,走到他面前做了這個動作(擁抱)。當我擁抱他時,他突然淚流滿面。我從未見過我的前輩在他的學生面前流淚——這一幕讓我非常感動。當我擁抱他時,我先向他道歉,承認自己對他不體諒,導致他對我的誤解。自此他的態度完全改變了。我們之間有了更多的彼此接納和欣賞,也有了更多的合作;很多場合我都有邀請他。我認為這是上帝的恩典,讓我們能互相省察,得以重建關係。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穫,重建裂痕後的復和得到了堅定的友誼,更是難能可貴的。

【專訪】周文志以藝術為祭——事業、使命和家庭踐行信仰

家庭 ‧ 生活 ‧ 靈感——務必跟從上帝

一面策展的同時,周文志亦是藝術家。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聖經描述原大(1:1)的約櫃,一雙基路伯栩栩如生,將舊約出埃及記描述在會幕裏的敬拜工具,今天活現在信徒的眼前。一隻帶孔的手,將另一隻緊握金鑰匙的手拉起來;在那信心的軋跡, 吹著號角的人們團團圍著正在瓦解的城牆快速走動……周文志的作品題材並不故弄玄虛,但靜靜觀賞時彷彿讓觀者置身一種與上帝連結的關係中……    問:你如何保持靈修生活以領受從上而來的創作靈感?

周文志:我自己沒刻意去找靈感,我認為作為基督徒藝術家,連結與上帝是必須的。靈感何來?我很重視神的話語,在聽道、靈修上,能觸動我的經文,我立時會有回應,我會努力去想——該意念如何具體化、如何成為一個圖像?我會刻意去想,靈感便從此而來。

既然我的創作理念要表達上帝的信息,這些信息一定從祂的話語開始。我有一件作品意念來自經文「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但人子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這是《宣教路》的作品。 主耶穌為何上帝揀選彼得成為執掌天國鑰匙的教會領袖?這衍生出來的作品《揀選》,是一個超時空的場景——主耶穌把彼得從水拉上來的時候,他仍未受苦,但我卻把耶穌的手加一個釘孔;直接表達這是主耶穌。當彼得從水裏上來的時候,他仍未知道主耶穌會賜下天國鑰匙給他,日後成為教會領袖並且為主殉道。    其實這些理念並不是在指定的時間產生,很多時候是在我靜止的時間,在等候的時刻,如睡前、在洗手間,在飯前飯後,在車上等,每當有理念跑出來,我就馬上紀錄下來。我找靈感的方向是:務必跟從上帝——這是我的宗旨,因為我們的理念需要將上帝的信息彰顯,離不開尋求上帝,與神相交。即使我很忙,但不會阻礙我的創作。我有很多仍在意念中的作品還來不及製作,手上常有兩至三件作品等待完成,主要原因是沒有充足的時間做,有很多作品排隊等候製作中。

我不是在等靈感來才動工,又如我在《號角月報》每月寫的藝術專欄,今年是第五年,我寫了60篇。一寫就停不住,我不會覺得沒內容可寫。我不是要誇口什麼,我覺得這是上帝的供應充足。我喜歡寫作,善於表達也是上帝給我的恩賜。

nest 作品「宣教路」,下圖為周文志親自採木,意念出自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的經文。(圖:周文志提供)

談到家庭生活,周文志說是從上帝而來的莫大恩典,並提到太太在生活中的支持可讓他能專心推動基督教藝術發展。他與太太每天共處24小時,她在日間協助公司打理業務,晚上處理家務,為了報答妻子順服和體貼,「我就在臉書作詩讚美太太,這都是由衷的說話!」說時流露了滿足的喜悅。

問:平時看你很積極分享家庭生活點滴,在夫婦關係和養育子女上,你是如何去經營的呢?

周文志:對於家庭,我很感謝上帝,上帝的恩典確實在臨到我家。我不得不承認,很不謙卑地說——我是一個很勤奮的人,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情,這是上帝的恩賜,我可以同一時期照顧許多不同的場景,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除了感謝神之外,無話可說。很多人覺得我做很多事情卻沒有碰撞,處理得很好。

首先,我有一位好太太,她善解人意,是很順服的太太。當然在家裡,我不是一人「大曬」,我在家裡沒什麼地位,我將主權全部給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夠就收手。她做什麼我都吃;當然她也是很喜歡做料理的人,麵包也自學自家做,也自學按摩刮痧養生;她如此悉心照顧我,我就要回報。夫妻間爭吵肯定會有,但很快就收。家裡我很放心,妻子打理得井井有條,聘用的工人也做了15年,讓我沒有後顧之憂。我又不愛看電視,一有安靜時間就投入創作、跟進很多不同的策劃、與人傾談。

我和太太24小時相處,從不厭倦。因為我重視夫妻關係。我身邊有很多怨偶。他們表面上沒事、背後卻有很多問題。夫妻可以不是這樣的,我嘗試帶來一些改變;但是別人的夫妻關係,我很難插手的,於是我就想自己可以做榜樣。     有人說我在Facebook上寫詩讚美太太,這是由衷而發,是出於內心的感受。每當我安靜想表達一些事情,就想到身邊的人,和最親密的人。出外旅行,場面輕鬆,心情愉快,風光明媚、大地色彩斑斕,這些是值得欣賞的,但最重要的還是人,上帝造人在地,人是值得去尊重、去疼愛的,都是這樣的理念。我寫的那些「打油詩」說不上是文學。當然我自己喜歡中國文學,這源於中學年代有一位老師鼓勵我們表達;這都是「偷詩」的伎倆而已,只要能逗太太開心,就值得去做。對她來說,也是一種建立,她在朋友圈中有面子,又開心。所以,我對太太寫詩讚美,沒特別原因的,只是一種很原始的、很自然的流露。    

【專訪】周文志以藝術為祭——事業、使命和家庭踐行信仰
周文志對太太疼愛有加,常在Facebook上寫詩讚美太太。他說:「只要能逗太太開心,就值得去做。」(圖:周文志臉書)     我們孩子出生之後,原本的教會兒童工作比較弱,因為孩子的宗教教育很重要,所以我們轉到現在的教會。這裡很重視兒童福音工作,孩子在這教會長大。我女兒在教會很活躍,她現在外地生活也擔任教會的團契導師,我欣慰的是她能在信仰中建立自己。兒子在外面的世界有些反叛不去教會,我們的「家規」是要保持與父母的溝通,每星期我們都要他打電話來。兒子很自律給我們電話。我比較傳統,在交談中會跟孩子講聖經故事,幫助他回憶。也會跟他說中國人的傳統道德,人倫關係。因為他自幼在國際學校長大,他的母語是英文;沒有讀中國文學。教導和灌輸他中國文化是非常合理的!我非常重視上帝給我們屬靈的資產,我希望培育他們,建立敬虔的後代。      談到藝術方面如何薪火相傳,我有這些信念,但我自己不在教畫的班上,我也負擔不起這些時間。我會自己去發現有潛能的年輕人,遇見有藝術恩賜和表現的,我會主動去接觸。皆因他們對藝術的領受反應,讓我很想栽培他們成為藝術人、成為上帝意念的創作者。所以我也有一些這方面的目標。

family 周文志夫婦育有一子一女,二人關係美好,常攜手周遊各國。

採訪者後記

周文志以藝術作祭壇,通過這些作品將上帝的愛和美善傳遞給社會。在忙碌的生活中始終堅守初心,追求與家人、信仰及藝術之間的平衡,展現了現代基督徒在人生多重角色中的責任和使命。面對創作的傳承,他希望能夠栽培下一代基督徒藝術家,讓他們在信仰與藝術中找到自己的天賦。

周文志他對自己有清晰的選擇,從求學時期不顧家人反對,選擇進修設計,為自己前路做出選擇;到相信耶穌之後,選擇跟從聖經的教導,活出《聖經》真理,行出藝術為祭、與他人同行的人生。迎來新一年之際,不論信主年資多久、從事什麼職業、處在怎樣的崗位、面對人生哪個階段——特別是人生下半場尋找召命的人們,希望這個訪問對你有所啟發。 

【專訪】周文志以藝術為祭——事業、使命和家庭踐行信仰
「醫治我們的地」, 油畫。疫情期間衍生的作品,意念來自代下7:13-14「我若使天閉塞不下雨,或使蝗蟲吃這地的出產,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 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畫中暗藏以色列人「三重天」的概念,象徵上帝在宇宙以外的天上垂聽我顧念我們。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