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圣公会—西九龙教区总干事池嘉邦专访 編輯室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上午9:52 在旺角白布街诸圣堂小小的办公室里,沉淀著一种安静的气氛。环顾房间四周,一边放了满柜的属灵书籍,包括教会史、信仰要义、释经书等等。另一边窗台上则放满了各种精致的动物模型。 面前的牧者温文而安静,在记者忙著准备访问时,他给端过来一杯凉水。访问中一直温和地带微笑,细细地回忆自己的生命片段。 他就是圣公会香港教省西九龙教区总干事池嘉邦牧师。 池牧师自青年起即与圣公会结下不解缘。关于他的信仰经历,他向记者娓娓道来。 初到圣公会——出身于福音派教会的池牧师认为圣公会是他信仰的启蒙地。在参加圣公会以前,他在九龙城一家福音派教会参加聚会。教会活动主要以讲道牧养群众,不时举办许多布道会,那时他常思考一个事情:工作很忙碌的人如何能思考信仰的事情呢﹖ 后来神引导下,他渐渐注意到教会对面的一幢庄严的教堂,那就是香港圣公会其中一间古老的教堂——圣三一堂。进入里面,他感到教堂陈设的不同,浓厚的宗教气氛令他印象深刻,产生新鲜感,从此这里成了参加崇拜、团契,学习敬拜上帝的地方。他直言福音派教会对他影响很大,对讲道牧养的重视让他对圣经有所理解;但圣公会的崇拜礼仪令他更明白如何敬拜上帝——这一点正是吸引他投身圣公会的原因之一。 除了崇拜仪式外,圣公会对社区的关怀亦深深地吸引了他。从此他开始投入形形式式的社关活动:到访社区中心、关心老人等,这令他对信仰的理解慢慢开阔。 1989年「六‧四」的信仰经验今他至今难忘。「以前我为国家祈祷时,觉得信仰只是关乎生命的事,与国家扯不上关系。当时(「六‧四」)期间许多人无法入睡,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军队进入天安门的场面。事发翌日早上返教堂,崇拜的安排有所改变。那天我们唱诗完后,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牧师上讲台说:在这时间我们会问我们的国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其后的祷告哭声震动了整个教堂。后来我才知道,那晚圣公会教区连夜写出了祷文,并发到各个牧区,让全圣公会的弟兄姊妹一同为国家祷告。 进入事奉——1992年他获教会接纳成为全职事奉的圣职志愿者。经过一轮审核后,他成为了圣职候选人 ,由教区安排进入崇基神学院接受了四年的道学学士课程。1996年再进入圣公会的明华神学院进行一年的教会礼仪传统等训练。 池牧师喜爱教会史,亦酷爱圣公会的礼仪传统。他心常中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教会分为那么多的宗派﹖直至他读到哥林多后书12章的经文,读到到身子乃是有许多肢体,从而明白到不同宗派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有不同的贡献。问及他如何看圣公会时,他表示不少福音派备受尊敬的人物都出于圣公会,如斯托德牧师(John Stott)、巴刻博士(J. I. Packer)等。《五位福音派领袖》一书中介绍的五位福音派领袖中有两位位均来自圣公会,因此他认为圣公会教导中含福音派精神。 1997年被按立为会吏,翌年被按立为牧师后,池牧师开始参与圣公会荆冕堂的事奉,走访区内大窝口一带的中小学、老人中心、社区中心等,行走于不同年纪和阶层的人中间。回顾区内事奉的13年间,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接触草根阶层的经历。他试过因不予对方金钱上的方便而被指骂,又试过被诈骗金钱。但他说:"我不因被骗去金钱而生气,因为知道这是因为他们缺乏金钱,但我明白到耶稣基督自己也是这样服侍了人。"在他离开荆冕堂前,弟兄姊妹给他送了一幅字画,上面写著:"只要信,不要怕!"可说是道出他的心声。教会的工作可以说是多姿多采,但其实其中的艰难、处理的问题之多令人惧怕。此字画亦可以说是他13年来事奉草根阶层人们的总结。 2007年他脑袋出了血管肿瘤,几乎夺去了他的性命。他忆述当天他到元朗的圣马提亚堂讲道。崇拜后他突然病发晕倒了,当日因留下来参与教会清洁活动的医生和护士马上为他进行了急救,并他送进医院,令他性命得以保存。此事让他经历到上帝的同在,对他来说是一次特别信仰的经历。 与哀哭的人同哀哭——在众多事奉中,他最爱的是牧灵工作,特别对医院院牧及善终的事奉上有特别的负担。他说自己的恩赐是与哀哭的人同哭。 如何在牧区的工作中发挥这样的恩赐呢﹖他认为关爱就是去表达。他举例在关顾牧区的学校工作方面,教区除了与老师一起做福音的工作外,亦会关心教师的本身。一次一位中学老师失去了他的儿子,牧区特别为他举行了特别的祷告会,让其他基督徒老师参与,借此让他们感受到:教会临到他们当中,会关爱他们。 池牧师记得有一次他去探望一位一生坎坷、患上癌症病的单亲妇人。那天晚上8时他与其他探访者一起到她的床边为她祷告,祷告后就回家去。正当他们回到九龙时,就在半夜12点左右妇人的母亲给他们打电话,说妇人快离世了,想见他们最后一面,于是他们再折返位于沙田的医院为她祷告。池牧师走到她的旁边,在她的耳边说:"大家都很累了,若你看到神差来的使者就跟他走吧,我们会再见的。"只见妇人吸了一口气,就去了。此事令池牧师印象深刻。 西九龙教区中的事奉04年时他开始担任西九龙教区总干事的工作,同时牧养荆冕堂。直至今年3月他离开荆冕堂调派到诸圣堂,除了固有的教区总干事的工作外,随著诸圣堂将于10月分成为西九龙座堂,他的工作亦变得繁重。谈到教区的牧养工作,他认为教育将会是最大的挑战。 他认为教会的历史并非单纯的事件记录,而是生命的传递和承传。问及教会的传统正渐渐失去时,他感到最惋惜的是什么。他说:"今天信徒眼光较狭窄,有强烈先入为主的想法,以自己所认识的教会为准则,认为『这就是基督教』,相异者则视为不对。"因此他特别欣赏圣公会三大特色:开放openness、理性 reasonableness及包容tolarence。他表示这三大点是基于圣经、传统及理性的三大原则,而这些正是今天教会弟兄姊妹需要拥有的,"若无圣经,我们将失去信仰的内容;若失去教会传统,我们将不知为什么教会要这样走,而理性基础则让人知道未来的方向。" 后记 与池牧师访谈间,他的语气及眼神闪烁著对圣公会的热爱。问及他的个人事奉心志时,他表示中四那年他立志将自己献上给上帝使用。今天神既将他带到特别的位置,他将会跟循主教的引导——不管派他到哪里,他就会到哪里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