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進會生態關懷主日 夏志誠主教反思「治理大地」使命

協進會生態關懷主日 夏志誠主教反思「治理大地」使命
2019年巴西帕拉省亞馬遜雨林發生大火,綠色和平調查團隊親赴現場紀錄災況。 © Fábio Nascimento / Greenpeace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呼籲全港教會於每年6月第一個主日舉行「生態關懷主日」,今年主題為「生態危機,信仰有say?」(創2:7),由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撰寫講章及禱文,呼籲信徒反思人類與被造世界的關係,並積極參與生態保育行動。

夏志誠主教在講章中引用聯合國數據,指出去年全球均溫突破攝氏1.5度的警戒線,創下歷史高溫紀錄,導致多地天災頻傳。他列舉了幾個重大災害:去年5至6月墨西哥熱浪奪走125條生命;7月印度酷熱導致110人死亡;9月美國東岸遭四級颶風侵襲,造成128人罹難;10月西班牙洪災更釀成217人死亡。夏主教認為,這些災難反映人類與大地的關係已經惡化至極點,與天主起初賦予人「治理大地」與「管理萬物」的使命背道而馳。

三重關係:人與大地、人與他人、人與天主

夏主教強調,基督徒在面對生態危機時,應從三個層面反思:人與大地、人與他人,以及人與天主的關係。

在「人與大地」的層面,他指出,天主的創造需要人類共同參與,應以尊重和審慎的態度對待自然,負責任地取用資源,使大地成為適宜人類與眾生居住的樂園。

在「人與他人」的層面,他引用教宗方濟各的《願祢受讚頌》文件,強調生態關懷與社會層面密不可分。弱勢群體往往最先受到生態危機的影響,因此,社會應致力於重建人際和諧,避免將人簡化為生產與消費工具。他呼籲基督徒透過天主恩典悔改,選擇行善。

在「人與天主」的層面,他回溯創世紀指出,原祖父母因食禁果而破壞了與天主、他人及大地的三重和諧。今日的生態危機正是人類拒絕上主、肆意開採資源的後果。

回歸信仰,應對生態危機

夏主教認為,解決當前生態危機的根本方法,是重新宣揚天主創造萬物的主權與愛。他指出,若缺乏對天主的信仰支持,所有國際環保會議和政策都可能徒勞無功。他呼籲基督徒肩負起信仰與行動的責任,重建人與大地的和諧關係,為受造世界帶來希望與更新。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希望透過「生態關懷主日」,喚醒更多信徒對生態危機的關注與行動,實踐信仰在生態保育中的角色,共同守護天主的創造。

1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