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錯在哪?

過去一個月平均每天都接見三對父母,有一天更是一連接見了七對,本想在星期六讓自己歇一歇也是不行,因為實在有太多父母需要協助。雖然有點吃力,但當能夠幫他們解決燃眉之急的問題時,著實開心及很有滿足感。與七對家長見面那一天,七個家庭分別帶著七個不同的煩惱來到我的教育中心。有因為從小由工人姐姐照顧而產生「公主病」、有因為父母管教模式極之不同而鬧離婚、有婆媳關係惡劣、有因為千方百計讓女兒入讀名校而令女兒由中一已經自卑到中五、有小二孩子極度貪錢和貪心、有媽媽不懂理財胡亂投資,今天專欄想與大家分享那天最深刻的個案。那位爸爸一開始便說:「呂sir,你覺得現今老師的質素是否不斷下降呢?」我心裏有數,口卻問:「為甚麼這樣說呢?」他口若懸河分享了以下兩件事: 女兒小一時,有一次派回測驗卷,收到卷後老師用紅筆圈出其中一個答案,在旁寫上「-1」,但在旁的同學及女兒也看到其實女兒在答卷時已把正確答案圈出了。女兒便即時走到教師面前交代改錯的情況,誰知老師立時在全班數十同學面前破口大罵女兒不誠實,為了一分講大話等等,令一位小一學生極之難堪。女兒回家不單悶悶不樂,更在晚飯時流下眼淚,細問時才和盤托出。爸爸立刻打開測驗卷,認真的拿放大鏡看清楚,看到紅色筆痕叠在鉛筆痕上,看清楚後令爸爸放下心頭大石,因為知道女兒沒有講大話,用鉛筆其實很難作弊的,因為每一枝鉛筆幾乎顏色不同,同一枝筆寫了一會兒後字跡會變粗等等,女兒的圓圈筆跡與其他的一樣。爸爸第二天跟老師理論,老師堅持自己沒有錯,找到校長,校長只跟爸爸說:「站在校方的立場,校方是相信老師的專業判斷。」爸爸只問一句:「校長,你教我怎樣在這事上教育我的女兒?」校長沒有回答。 爸爸分享另一件事時更激動,還說正積極考慮退學,因為這所名校似乎不是一個老師的問題,似乎是整個科會及校長的問題。數星期前,女兒帶著統測卷回家,其中一題女兒被老師扣了兩分(即全題沒有分),爸爸拿給太太看時道:「老婆,我要向老師投訴,過份嗎?」太太看了,把學校的電話號碼遞給爸爸。那是英文科試卷,其中一條問題是“What is your reading habit a week?”女兒的答案是:“24 books a week.”爸爸致電問老師,為何女兒如此答題沒有分,這條題目有標準答案嗎?老師說有,因為學期初已告訴同學最理想是每星期看3至10本書。學期初?但現在是學期中了,爸爸認為這題不應有標準答案,題目中亦沒有指明要同學回答「理想閱讀量」。老師回應要開會研究,爸爸怒不可遏要求校方在會後交代。兩星期後,老師說沒有可能一個星期能看24本書,爸爸問「看書」的定義是甚麼?為甚麼沒有可能?我們一家四口,每星期六也到公共圖書館以四張圖書證借了二十四本書,書有長有短,閱讀可快可慢。結果,老師最後給她女兒1.5分。那0.5分去了哪裏? 誠然,現今有很多胡亂投訴的橫蠻家長;亦有不少草率批改的無理教師,雖說「求學不是求分數」那麼簡單,但為著小朋友的學習前題下,能否思考清楚孰對孰錯,讓小朋友對「對錯」有正確的認知,才是教育下一代的正途。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