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點利益歸於被告

在某次講座中認識了一位家長,她表示老師的評分標準令她非常困擾,她主動要求與我再面談。面談那一天時,她拿來一大疊兒子不同科目的測驗卷給我看,當中有些題目是她的兒子不小心做錯了;但有一份測驗卷,本來是可以取A的,但就是因為一條題目,她覺得兒子是答對的,但老師卻認為答案不能接受,於是便扣了那題的分數,以致未能取得A級成績。媽媽以手蓋著正確答案請我試答,我答的答案和她兒子答的一樣。那條配對題目是這樣的: 1. 木屋 = =* 路邊搭建起來的露天食肆 2. 大笪地 = =* 供低收入人士居住 3. 公共房屋 = =* 漁民的房屋 4. 大排檔 = =* 普羅大眾的主要娛樂場所 5. 棚屋 = 當我看到「供低收入人士居住」那一項,很自然就選「木屋」,結果老師說標準答案是「公共房屋」。根據「標準答案」,其他答案一律是錯的。那位老師一定不知道很多住在公共房屋的人是非常富裕的,我經常到位處公共屋邨內的學校演講,泊車時也看到不少價值超過五十萬,甚至過百萬的名車停泊在月租車位。而我亦親身探訪過很多低收入人士,他們也是住在木屋、鐵皮屋等地方。此問題亦有其他不善之處,「大笪地」在80年代開始式微、90年代已被淘汰,試問怎算是「普羅大眾的『主要』娛樂場所」?雖然此常識題的知識可能在課本中明言,又或許問題所問的情況以70年代為背景,但若只是以「標準答案」為依歸,而漠視實際情況而彈性處理,老師又能否合理解釋予學生明白為何不能接受「木屋」並非「供低收入人士居住」的地方? 寫這專欄時,不斷搜集不同學校的老師和家長的富爭議的「問題試卷」,有位老師跟我說:他們就在上周五剛為小測的其中兩條題目開了評分會議,因大家認為題目所引令「標準答案」有誤,若盲從答案則未能合理解釋為何不接受另一答案,其實那兩題加起來只值2分,誰知六位老師商討、研究了兩個多小時才能達成共識,為的就是要給學生一個「合理的解釋」。你看,有老師只盲目信靠「標準答案」;有老師為了學生的利益而苦心鑽研。作為老師,對學生而言皆有權威,學生認為老師是專業,多會「服從」老師的解釋,但實際上,老師那些「權威」的解釋是否合理,而令學生學到正確的知識?各位老師便要捫心自問了。 對的錯不了;錯的對不了。對於木屋是供低入人士居住,若老師只因「不是標準答案」的情況下,又未能合理解釋為何不接受其他答案,是否應「疑點利益歸於被告」,開放胸襟接受兩個皆可作為答案呢?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