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易教品格難「填」 教界關心如何推行「生命教育」

知識易教品格難「填」 教界關心如何推行「生命教育」
台灣的生命教育頗有成效。(圖:網絡圖片)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被詬病多年,死記硬背、強行灌輸的方式對著重體驗反思的80、90後已不適用,更難以用於國民及德育教育上。近年台灣提倡的「生命教育」風吹到,讓香港為人師表者反思更新的教育模式。上周六(5月28日)香港聖經公會舉辦了一場有關生命教育的研討會,吸引了不少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宗教倫理科目的老師出席。

講員楊國強教授乃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他簡介了生命教育的發展,與及一些有效的生命教育的體驗。他追溯生命教育源於台灣,以應對當時青少年心靈空虛而發生的暴力、毆鬥及(殺人等現象。後來經過經年的調整,生命教育漸漸推行至香港和中國大陸,甚至今天有不少本地辦學團體會到台灣「朝聖」,汲取教學經驗。

雖然生命教育為面對時下青少年的問題而衍生,但楊教授指出,真正的教育特質值得反思,認為教育不應以解決問題的導向出發,而應正面地從「教育可以培養一個怎樣的人」出發去作。

他介紹台灣的生命教育的一大貢獻是不是光坐著輸灌概念,而是打破一貫常規,為德育教育帶來的方法。例如有學校讓孩子通過飼養動物學習珍惜生命、通過洗腳禮教導孩子謙虛不驕傲的美德。這類體驗式教學能觸發他們的情感,在「知」和「意」中補充「情」的一環,更能讓他們通過實際的體驗和感受去學習德育。

在學校的推行上,他提到較比香港,台灣政府充當推動角色,上而下地推行,並且社會關注度更高,坊間有不少團體設基金會支持發展生命教育;對比下香港推行生命教育的資源就顯遜色,學校下而上地推行,自己單打獨鬥地摸索著走。

馬鞍山循道衞理小學榮休校長劉天祿又分享了生命教育的四種策略——課程發展、體驗活動、早讀課、教師培訓中,以體驗活動尤為重要,讓學生透過詩歌、故事、遊戲、角色扮演、影片分享等,親身體驗生命的成長。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