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城藝術館散記 編輯室 2012年2月2日星期四 上午7:50 (一) 大理石雕像 芝加哥藝術館(THE ART INSTTUTE OF CHICAGO)自去年11月至今年元月9日曾經舉行了一連串的慶祝活動,慶祝一百周年(1893——1993)。主題是:「芝城的夢想,普世的瑰寶」。(CHICAGO’S DREAM,A WORLD’S TREASURE)。 當我隨著旅客走進了藝術館的大門,看到走道的左側,有一座比人還高的大理石雕像,叫「荒野的靈魂」。左邊站著的是一個赤裸裸的女子,可以清楚看到她那一對如「小鹿」一般的乳房。右邊是一個站著的赤裸裸的男子,也可以看到他下身那一個「小零件」。原來是冷冷硬硬的石頭,經藝術家的匠心雕琢出來的姿態,在荒野裡,就出現了具有誘惑力的藝術品了。 (二) 畢加索的一幅名畫 我上了二樓,那裡掛著來自法國、瑞士、意大利……以及美國畫家的傑作。有的畫,風格與那大理石的雕像一樣,赤裸裸的,我只是走馬觀花,略略掃了一眼就走了。後來,走到畢加索的一幅《母親和孩兒》的大型的油畫前,站在那裡又看又想。以橙色、深灰色、淡灰色為底,直角形坐著的母親,躺在她身上的孩兒,仰著臉看他的母親。我從那母親的表情、姿態、眼神,以及孩童的神態,我捉摸不到是什麼意思。在那畫的左邊,又有一幅蹲著的半身的男子畫像。當時,我看了心裡很不舒服。旋即,發現中間一小圖上有說明。原來那兩幅畫是應該拼在一起的。而那男子的另一半身是隱形的。那隱形的手握著奶瓶伸出手喂那母親懷中的幼兒。我看了說明才知道,不由得在心裡叫絕,畢加索創造出來的這一新的意境,真是不同凡響,畢加索曾說:「我的畫就是我的血! 」他的筆畫在畫布上的就成了有生命的人物,而且含蓄著人生的哲理,帶給人豐富的想像,真是畫中有詩的一件作品。我欣喜他的創意,比那畫的本身印像更深! (三) 黑人畫家哈萊司 自4月30日至7月10日,在藝術館展出了黑人畫家哈萊司(HORACE PIPPIN)生平的代表作。我曾經問一位美國朋友說:「你知道畫家哈萊司麼?」他回答說:「不知道。」 哈萊司是一位無師自通的畫家。1932年,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過一次「普通人藝術展」。他的作品在展出中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出生在賓州費城,後來遷到紐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在歐洲服役,不幸受了傷,右肩開刀後不能用手做工,每月只有22.5元退役金,於是,他就開始了人生新的旅程。發揮他從小就愛畫的天性。從他展出的代表作品中,從畫面所表達出來的,溢映出一種說不出淡淡的喜樂。同時,我也發覺他的畫中,含蓄著幽默的、諷刺的意味。例如,他的自畫像,他把他自己的臉畫成白色的,又如:《林肯的第一本書》和《偏見先生》等,所展出的全部作品,總題是:《我告訴我的心》(I TELL MY HEART)。雖然,他的畫與畢加索相比,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但是,一個無師自通的黑人,能夠在美國的藝術界占一席之地,也令我肅然起敬,無形中也激勵了我的心! (四)美國之鳥 然後,我走到畫家歐度帕(JOHN J.AUDUBON),他所畫的《美國之鳥》展覽室。他曾說:「我是多麼渴望、時常想與在森林中有羽毛的居民談話。」這位熱愛鳥兒由海地出生,在法國長大,到了美國。有一位華勒斯(ALEXANDER WILSON)的美國人賞識他,在經濟上全力支持他。他曾經到密西西比、佛州、賓州、肯州、路易斯安那、紐約、紐奧良……等十州去森林中與鳥為伍。他一生用了40年的歲月,專畫鳥類。畫面所表現出來的色彩、鳥的姿態,以及尋常很難見到的飛鳥,在他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當我順序觀賞那掛著的各種不同畫,彷佛穿過了森林一樣,似乎可以聽到那些鳥的鳴叫聲。每一幅畫,都顯出真、善、美的藝術特性。用文字無法表達的鳥的生活,他用畫筆描繪了出來。我看到有的遊客駐足在掛在壁上的畫,在那裏暗自讚嘆,被那獨具的美的意境所攝住了。歐度帕曾說:「我沒有受到什麼損失,因為在鳥的世界中,我發覺了人的生活與牠們相似的一面。」 歐度帕終於成為世界上鳥類畫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對藝術這一份真誠令我感動不已! (四) 五花八門的鏡頭 然後,我走到題為「由生活中學習」展覽室,那是得攝影獎的大幅照片。從那些照片,可以看見人生五花八門的生活層面。有前總統裡根的八張大相片。有花花公子的相片。最令人注目的是一個赤膊的男子身上、肚子兩邊、手臂上、臉上……一簇一簇的蜜蜂停在他那裡。這些蜜蜂似乎是他的朋友,僅僅停在他身上,卻沒有咬他。這豈不是一個奇跡,豈不是一個有趣的鏡頭麼?總之,好多照片不但有高度的攝影技術,而且通過畫面表達出一種像征的意義。令人喜愛、令人深思! 攝影的作品雖然不能正式列入藝術之林,但是誰能否認攝影家專業的天才呢? (五) 索尼的「迷你」創作 然後,我走到了非常精緻的「迷你」展覽室。那是由一位名叫索尼(JAME WARD THORNE)發明的。例如:1625——1655年之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之久的名人接待室,當時是怎樣佈置的呢?縱使能把那些家具全部都保存下來豈不要很大的陳列室才可容得下麼?索尼女士把古代那具有歷史性名人的廳房的陳設,政府的接待室都精致成「迷你「的小模型。陳列在一個數尺見方的框子內。從那些「迷你」的藝術模型中,不但使你知道了歷史上的佈置,而且也使人發生了一些夢想。站在那些「迷你」的廳房之前,幾乎可以與古代的居民談話,彷佛走在歷史的長廊內一般有趣。索尼女士自1930年開始創作,到1940年完成了全部「迷你」的作品。這可說也是芝加哥藝術館獨具一格的創作。 當我走出藝術館的大門,原來思想中的一片斑點,都被那一股看不見的藝術力量洗滌干淨了。藝術把人帶入了一個想像的世界裡,使人忘記了塵世的痛苦,甚至醫好了受傷的心靈! 藝術館大門前那兩隻站著把守的銅獅,牠們的尾巴都被旅客摸、摸、摸成光亮的了。如果,那兩只是會噬人的野獅,在藝術的渲染下,恐怕牠們的獸性也都會改變了! 「芝城的夢想;普世的瑰寶。」當我看了陳列在那裡各色各樣的藝術品,我領略到,這兩句話對芝加哥藝術館的精神價值的確是最恰當的寫照。 ****** 本專欄逢二、四更新,刊載俞敬群牧師之作《和諧之歌》。 俞敬群牧師:資深牧者,著名的華裔作家,於紐約曼哈頓牧會50多年;曾七次榮登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他一生出版過十一本書,其中《和諧之歌》為最滿意作品,該書被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收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