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次讲员有学生福音团契前总干事钱北斗、港大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刘智满博士、中大崇基学院神学院副教授龚立人博士,真证传播网络发展主任施德利兼任主持。四位讲员从社会、法律、科学和学术等不同角度带出科技所引起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擦出不少火花。
首先"斗叔"指出圣经视知识为宝贵,旧约亦肯定了私有产业的必要。但要先弄清楚到底知识算是私有的"产业"呢,还是开放的"产品"呢﹖他认为有关知识产权的法例要以资讯自由交流为前题,不能把知识堵死,并且需要有可促进知识生产及交易的行规及电子平台,让知识产品可以开放。
刘博士则觉得神是美和创造的源头,电脑则是创作美丽东西的工具,因此科技知识要开源﹙open source﹚,他又引用一电脑奇才的意念,科技知识应是像"巿集",开放地让更多人一起享受及开发。而教会应是首先把资源开放的地方,实现"凡物公用"的理想教会模式。
龚立人博士用社会学家哈伯马斯理的理论看科技,他感到被数码科技已成了一种社会系统,人的生活被严重操控:数码差距﹙digital divide﹚影响生计、人被逼过凡事讲求速度的紧张生活、拥有数码专利的人垄断巿场等等,认为人应反过来,用数码科技配合人的生活方式而非让它霸占生活。
三位讲员虽各有观点,但都回归到神创造的意义,认为人们应共同分享创造的成果。但在现今数码版权的世界大趋势下,基督徒可做什么呢﹖斗叔提出基督徒有网络,有丰富的道和知识,要找到自己的空间,使知识开放;刘博士认为教会不能太"跟足"世界,他建议教会先开放资源,把诗歌、圣经学习材料和软件等先分享出来,他提出"诗歌的创作不是为了荣耀神吗﹖"的问题,值得教会参考。
最后真证传播网络发展主任施德利以"真证传播"回应讲者时讲述了教会和机构可如何做到"open source",开放数码科技资源。他表示,"真证传播"现有3千多的资源,但都放在电子图书馆开放予教会机构使用,机构也不断探索如何令资源用得更容易。
是次活动为香港基督徒毕业生团契协办。主办机构表示,以后将有更多探讨知识版权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