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褀城市轉化中心於5月14日在播道會港福堂舉辦「轉化城市:從家庭做起⋯⋯」研討會,邀得伯特利神學院教牧輔導教授屈偉豪博士,分享教會在家庭守望扮演的角色。
成長缺陷致關係破碎
屈偉豪博士指,香港約有22萬人處於離婚或分居狀況,每年新婚夫婦中約兩成為再婚者。令人憂慮的是有六成婚外情年輕化、有一成四男士經常嫖妓,社工和輔導員需處理大量家庭暴力個案。而家庭問題亦令青少年情緒大受波動。
屈博士續說,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對人格發展影響深遠。即使這些年青人信主,長大後事業有成甚至擔任教會領袖,童年陰影也如影隨形。反應過敏、思想主觀、自我中心等缺點往往是成長歲月留下來的瘡疤。這些問題對婚姻關係自然首當其衝,亦令他們在職場和教會容易與人發生衝突。更嚴重的是自我形象低落。「在我處理的輔導個案中,有受助者自我標籤為『負累』、『多餘』,甚至『賤如冀土』﹗」
屈博士慨嘆,負面情緒和跨代家庭問題蔓延都市,加上高科技令人偏重即時享受,從而失去培養感情的耐性,「例如一家四口同桌晚繕,各人卻只顧垂頭玩智能手機,這樣又怎能建立親密關係呢﹖」
按生命階段作貞潔教育
身處節奏急促、人際關係冷漠的香港,屈博士認為教會有責任本著基督真理去轉化城市,更新轉變以盡力貼近上帝設定的救贖目的。他認為要從最基礎的人倫單位──家庭著手。他建議牧者要推廣貞潔婚姻的核心價值,包括為信徒作婚前輔導,定期舉辦夫婦營,舉辦親子關係講座等,甚至設立危機應變機制,為婚姻出現問題的夫婦作出即時支援。
除了發展家庭事工,屈博士亦建議教會為戀愛中的信徒作貞潔教育。在現今世代社交界線尤其模糊,牧者更要教導信徒潔身自愛,「我認識一位住在公屋的男孩,他每晚都睡在客廳。每當女友夜宿,他的父母竟然讓出睡房,讓這對情侶大被同眠﹗」
事工設計宜兼顧家庭樂
屈博士又建議教會慎思事工發展的優先次序,在有限資源下平衡宣教事工與家庭團契的比重。他又批評部分教會過於強調事奉,以致信徒分身不暇,影響他們與家人的相處,「很多信徒平日沒有時間與家人培養感情,在教會更成為『周日寡婦』。以我所屬的教會為例,在某年佛誕舉辦的義工活動中,傳道人不允許我的女兒隨行。更可笑的是教會居然在某年情人節開執事會﹗」
談到團契生活,屈博士認為教會不應只按年齡劃分團契,也要顧及信徒的婚姻狀況,「我認識一位40歲單身信徒沒法投入中年團契,原因是團友皆是夫婦﹔也有單身信徒適應不了成人團契而繼續擔當少年團導師,這無疑會窒礙他們的生命成長。」
另一方面,夫婦倆生了小孩後難以兼顧教會生活,屈博士建議教會另設部門負責托管孩童,讓夫婦能安枕無憂。
標準工時有助家庭關係
社會政策方面,工時長令僱員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減少,惟香港至今仍未就標準工時立法。屈博士認為,基督徒僱主宜本著良心為僱員制定合理工時,讓他們有時間與家人相處。
屈博士又認為,雖然亦有教會推動政府立法保障僱員權益,但基督教團體向來在社會服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教會若願意投放更多資源在社區關顧,讓區內居民有機會接受教育與輔導,就能實踐守望城市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