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成溢牧师谈教会合一﹙上﹚ 分享"协进会"6年感受及浅谈香港教会合一情况 編輯室 2005年10月20日星期四 上午8:25 基督教协进会执行委员会9月末选出了05年至07年度委员。原为"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总干事的苏成溢牧师,卸下6年的职务后,随即出任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总干事,就职礼即将于下周六举行。 基督教协进会成立于1954年,为香港联合性教会组织,旨在促进教会合一的精神。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信义会、香港圣公会、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崇真会、救世军等都是会员教会。 本报早前亲访苏牧师,除了分享他在协进会的体会与经验外,也与他讨论了基督教教会合一的问题。 分享"协进会"6年经验和感受 你这担任协进会总干事6年之久,如何总结这6年的经验呢﹖ 第一,这6年来,我与很多其他宗派牧师和内地宗教局朋友结成友好的关系,在世界各地教会的领袖代表那里得到很多很好的经验,令眼光扩阔了。第二,对于社会发生的事和教会的事情加深了了解。因为过去6年的工作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更广阔看待问题的社会观和教会观。第三,我深深感受到宗派之间必须更多沟通、对话和分享,才能达致目标。 为什么不继续协进会的职务呢﹖在任6年里又有什么深刻的事情呢﹖ 在今年5月9日时,我当选为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总干事,正好协进会总干事的任期满了,所以顺理成章的离开。 深刻的事情有好几件。第一件是我上任不久,在中环遮打花园举办了迎接基督诞生2千年的大型聚会。当时有基督教、东正教和天主教的信徒一起,在公众的地方,表示合一,高举基督,为香港祝福和祷告。 第二件是在03年初。当时20至30个教会同工联合发动教会关注失业行动。这不只是合一的见证,更是好地将基督的关怀带给社会处于困境的好见证。 第三是去年50周年金禧时,协进会举办了研讨会、青年计划、出版周年刊物,重新思想协进会的角色,探索未来的新发展。后来确定了5个大范畴:教会合一工作、扶贫解困工作、社会公义工作、宣教路向及加强宗教对话。 这五样一直发展出来。 浅谈香港教会合一的情况 香港教会现时的合一情况是怎样的呢﹖ 协进会创立时只有10个会员,但现在已有22个不同背景的宗派和机构。我们合办社会关注和联合聚会,比如制作香港中文和文教广播节目,有5个不同教会组合派代表参与,而协进会则作为协调者的角色。参加宗派有中华基督教会、圣公会、循道卫理联合教会、浸信会和天主教。虽然浸信会不是会员,但也参与合一去做。 对于未加入的宗派如浸信会和宣道会等,我们会继续进行沟通,及进行联合事工。至于他们是否加入,相信各教会会有所考虑,我们会尊重不同教会的决定。 香港各基督教会在合一上有什么困难呢﹖ 在去年的50周年的刊物里我提出了2点 : 1、 香港社会强调个人主义,此意识影响到教会。教会个人主义强的时候,强调教会是"我的"教会而不会想到是"全香港"的教会,所以容易以"我的教会"的标准去界定此为我关心的、所爱的教会,对其他的教会的事则欠缺感觉。 2、 香港教会受世俗化的影响,常用社会的标准和模式推动教会工作,甚至彼此竞争,"我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上"。追求自己的满足和成功。不乐意放下自己与其他教会合作。例如在教会增长上,会有希望所有的增长都在自己的教会的想法。 这个需要教会的教育,让信徒、教会同工深入知道历史和神学。当我们越了解,就越不会趋向主观;越认识,越能减低误解和曲解。 "合一"是否就没有了宗派? 不是。教会可比喻为彩虹的7种颜色,各个颜色都走在一起会成为美丽的彩虹。合一不就代表没有宗派、教会传统和体制,而是宗派之间同存,互相尊重,共同承担使命地进行。 教会在合一上还有什么困难﹖协进会用什么途径促进香港教会的合一? 教会普遍未能打破狭窄的教会观,这体现于有两个现象。第一是教会的大公性,大公的意思就是"大家都有份",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家互不分享;第二是是教会的团契性方面,教会之间有不好的现象,互相比较哪个教会大、哪个教会漂亮。但我们原都是基督身体的一部分,肢体的相交是非常重要的。 协进会每年都会举办联合活动,比如联合崇拜、圣餐等;第二是促进社会和教会联合,服事他人,去做见证。这些都是合一的途径,不是只有单一模式的。 你认为协进会是否能达成它的目标﹖ 协进会仍会继续努力去做,要走的路还很远。但我可以说,没有协进会,香港教会就欠缺一个努力促进合一走的组织。环顾之后,除了协进会,香港还有其他这样的组织吗﹖ ﹙明天续﹚ 相关新闻: 为促进基督宗教合一努力 (2005.10.1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