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职导向的神学教改 (完结篇) 胡志偉牧師 2005年9月17日星期六 上午11:34 当今全球教会,包括 香港在内,最需要的是有良好装备的教牧,带领堂会向前发展。从"2004年香港教会普查"趋势看,本港堂会由量的增长,转往对质的要求。对现存神学院的挑战,不再是有否足 够的教牧供应,而是有否可胜任牧职的教牧同工 ? 随著堂会对事工判断的水平提高,不少堂会经历过错聘同工,因而若干神学生毕业后入职,较过往等候时间来得长。 现时大多神学院的实习,所起作用不大;当神学生忙于应付功课,自然会把实习放在较轻的位置。笔者建议若干神学院在 M. Div 课程有传统的三年制,亦开设四年制 (2 + 2 模式),为蒙召作传道的,提供多一年的实习。这些"见习传道",由堂会资深教牧作指导,同时"边做边学"。笔者明白神学院决策层惧怕,多了一年的课程会失去市场,因神学 生常取易舍难;此"见习主导"模式可供神学生自由选择。当"见习主导"课程出来的神学生较为吃香,笔者认为届时市场因素就会使更多人作出时间投资,为求有更好的事奉前 景而宁可迟些毕业。 另一项相关转变,就是"应用神学"(或实践神学) 作出变革。学生的主要受训场景不是在课堂内,而受训与实习同时进行,可在晚上或周末主日。现时神学生或信徒普遍参与 事奉经验较过往为弱,皆因堂会多了专职受薪教牧,形成恶性循环,限制了信徒参与的事奉范围。"应用神学"科目可考虑与机构合作,如布道、差传、青少年事工等。 本港已有神学院在若干课程与机构合作,如过往"中神"与"突破"合办辅导训练,现今中神与 GCF合办部分时间基督教研究文凭,"信神"与"柴浸辅导中心"合办辅导训 练等。既然辅导训练,如 CPE等,已有其专业的要求,包括个人成长与成长小组等,教牧训练为何还停留于"理论与实践的分割" ? 笔者绝不把"教牧学"等同"教牧辅导",这 是可大可小的错误;只指出既然神学院因应辅导人才而能作出训练模式的转变,为何"教牧训练"不可 ? 另一方面,未来神学院的趋势不宜以年期限制,只要神学生修足学分 (实习也算在学分之内),便可毕业了。当华人神学教育真的多元化,非一律化,各有其卖点,在良性竞争 中,必能提升神学生的事奉水平。笔者不认为所有神学院皆要走此方向,只是牧职导向的神学教育必须强化其神学思考可供实践,否则只会使更多"准传道"承受工场带来的困惑 与创伤 ! 本系列之讨论,只从牧职导向角度思考,笔者不期望每间神学院皆要走此方向;若有神学院定位要培育公共知识分子,笔者绝对支持。在笔者接触中,神学院同工常有错误的 假设,一些技术 (如带领小组或团契,带领门训与查经等) 为"小技",神学生应该晓得,毋须训练或深化,结果是不少"准传道"进入工场,又惧怕讲道,又不晓带领小组或团 契,又不能门训或作教练,于是教牧的质素使人疑惑。当教牧要"成全圣徒",必要在基本技能方面习练通达,才使人乐意跟随。从发展阶段看,教牧不在事奉初期"内务"有一 定的水平,取得信任,盲目"往外扑",只会带来相反效果。要改变华人神学院积习的文化,此路漫长而艰巨 ! 转载自香港教会更新运动 每周评论 相关评论: 教牧之在职进修 -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四)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三)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二)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