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于4月28日发布,中国内地普查登记人口已达13.39亿。除了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之间,人口净增长7000余万人。港澳台及外籍长期居住人士过100万人。
今年的人口普查仍然没有将"宗教信仰"纳入普查内容, 从这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中,人们究竟能够得到些什么信息?政策会作哪些相应调整?这些信息日后将如何被使用?未来在教会及信徒以及基督教机构中相信将有很多探讨。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亿人,相当于4个美国总人口数。计入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数据,全国总人口13.7亿人,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增长率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平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国内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这主要是受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也是过去十年来中国社会一些重要的变化趋势。
普查中关于城乡人口比例、流动人口增多的数据也值得关注。数据显示出,现在城乡人口接近持平。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3.46个百分点,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速度最快的10年。
2010年全国常住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已非常接近,城镇人口为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2亿余人,乡村人口减少1.3亿余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这些数据说明1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另外,人口迁移数据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亿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 亿人,同2000年相比增加1亿人,增长81.03%。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占比下降,更多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答记者问"中,马建堂说明:这次人口的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著一些矛盾和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二是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偏高,这些都会给国内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在这次普查中,居住在国内境内并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234,829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21,201人、台湾地区居民170,283人,外籍人员593,832人,合计1,020,145人。
上述特别行政区及外籍人员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国境内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但不包括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