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道德的當代價值 何志彬 2007年3月21日星期三 上午3:57 數月前曾修讀了一科有關中國文化與教會事奉的神學科目,未開課之先,我需 要阅讀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及歷史的書籍,包括認識中國文化中的大傳統(儒、釋、道)及小傳統(民間信仰)對現今華人教會的影響。起初阅讀那些指定課本時,心裡有很大的抗 距,一方面因為指定阅讀的數量不少;其次,感覺上好像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現今的青少年受著資本主義、個人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的影響,新一代亦生長於核心家庭,上一代的 傳統思想和文化是否真的仍對青少年有影響力? 然而當我上畢課堂並積極尋找資料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的確遺忘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重要性。其中最深刻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修身觀,當中強調「慎獨」這美德。簡單 來說,是不論處於任何環境,都有自覺性地過合乎禮的道德生活,不因外在因素而轉變,也不會因為外在規範而勉強遵行,而是重視個人私德的操練,積極建立「內聖」的重要性 。我們常常概嘆現今的青少年不懂自律,皆因在他們的成長過程,已很少強調「慎獨」這美德,坊間及長輩亦很少「慎獨」的經驗和典範給予青少年倣效,這是值得我們作為教育 工作者所關注的。 上述的觀點,某程度上與基督教的倫理觀一致,人們的生活不應只是滿足外在規範(例如:校規和法律),卻在個人的私生活中放縱私慾。公德與私德兩者同樣重要,也不能全然劃 分。「慎獨」無疑是我們這一代必須加以肯定和實踐的操練。今天教育界鼓勵多元、獨立及具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強調學會學習,然而在個人道德修養方面,卻並非可單從思考和 批判而來,而是必須透過個人對自身修養的操練加以實踐。在西方人文主義的教育理論下,「慎獨」無疑是現代教育方向較為忽略的一環。 誠然,中國傳統幾千年的文化中,我們也許遺忘了不少精粹。今日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方向,不應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亦不應只是訓練學生有能力如何獲取或批判知識,更重 要的應是怎樣將知識深化,透過「以身作則」,幫助學生建立他們的人格,相信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作育英才」的真正涵意。 原載於《伯特利中學牧函》(2007年3月13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