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是,由于主流教育哲学观点,尤其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哲学理论,主要建立在人有无限潜能及人性本质善良的前设上,忽略了人性的限制和软弱,把"全人教育"建立在完美或过 于理想的人观之上。但昭伟在探讨道德教育的实践时亦指出,一般人低估了人在追求本身欲望满足上的驱力,人虽然受到社会制约的限制,但规范的遵守只是权宜性,人为求欲望 的满足,常会逾越规范的约束,说明了人性的有限,学生往往知而不行。(注1)
其次,综观香港现今的教育改革方向,包括近年推行的课程改革,均极力鼓励藉探究式学习建构知识,期望借此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价值观,并期望他们能够"学会学习", 尤其近年鼓吹的"通识教育",均主张以训练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思维及掌握独立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注2)可是以上各项均忽略了关注学生自身生命质素的问题 。学生就算能够对"我"(自我)、"人"(社会)、"物"(大自然)、甚至"天"(终极关怀)等四个层面与关系有全面的认识,甚至能够作出批判性的反思,但如何保证学生必定会 知行合一?教师及家长本身是否又能够有自信地宣称自己就是学生的生命典范,能给予他们仿傚的榜样?
事实上,"全人教育"并非一门认知性的学科,它必须与经验和实践互相配合,然而有关学生自身面对罪性的限制及知而不行的问题,加上缺乏生命典范,单从近代西方教育哲学 理论,相信仍未能够为"全人教育"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
面对二十一世纪各方面关系上疏离,人们开始重新反思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对心灵的需要有著莫大的渴求。基督教属灵观却能够提供一个整全的人观基础,包括有关生命本 质的层面("体"、"魂"、"灵")、生命关系的面向("天"、"人"、"物"、"我")、生命追求的阶段("属血气"、"属肉体"、"属灵")及生命成长的回应过程("知 "、"情"、"意"、"行"),补足了教育哲学、心理学及科学对人的本质、关系及面向方面理解之不足。除了对"全人"有更整全的理解之余,更在鼓吹多元价值观及相对主义 的后现代社会里,为"全人教育"提供了具客观性、普世性及绝对性的神学及哲学基础。
诚然,基督教学校必须把握当前的机会并其丰富的属灵资源,在教育改革的浪涛中站稳住脚,更要从对"评检"、"缩班"及"杀校"的恐惧,与及对学生学术成绩的上的忧虑, 转向关注学生生命质素的塑造及生命成长的需要,实践真正的"全人教育",承担神的呼召和使命。基督教学校,不要失脚!
注1:但昭伟:《道德教育--理论、实践与限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页152。 注2:详见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政府印务局,2001年6月),页6; 4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