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宗派合一拜苦路
「拜苦路」過去兩年均有舉行,目的是讓信徒默觀耶穌跌倒的路時有力走下去;當教會回應社會上的新趨勢,能更好地扶助弱小者。是次活動約70位來自基督教與天主教兩宗派的聖職人員和平信徒參與,旨在以共同靈修傳統默想基督的苦難。參加者自聖母神樂院碼頭出發,伴隨著浪濤聲下一起禱告後啟程。
在進入聖母神樂院的路上設有十四處苦標記,參加者沿途默想社會中受苦的弟兄姊妹的處境,並自我反思社會使命;走過迂迴的斜路後,大家於聖母亭前頌唱《方濟各的祈禱》(聖法蘭西斯禱文):「主啊!讓我做祢的工具,去締造和平: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愛......」。
參與者繼而走越大橋入口第十五處苦路「基督復活」進入神樂院參與頌禱,體驗歷史悠久的共同靈修傳統。
聖公會聖安堂池嘉邦牧師表示,他曾在30年前造訪聖母神樂院,向隱修士學習「歸心祈禱」,今天再到此地參與拜苦路。他期望將來有更多互相學習的機會。
周守仁樞機、謝子和主教籲苦路上互相扶持
香港島教區謝子和主教指出,四旬期是邁向耶路撒冷的旅程,拜苦路的過程不僅是行山,更是進入主的心靈。「十四處苦路標記給我們很好的提醒,耶穌基督來是為了復和,兩宗派的的弟兄姊妹一起在主內一家,我們能分享彰顯主的愛,並且在這世代作見證。」他祝福大家能在合一的道路上作美好見證,並帶出基督的福音。
天主教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鼓勵天主教會及聖公會的信徒,於四旬期(大齋期)成為「希望的朝聖者」,與飽受掙扎的人在社會的苦路上互相扶持。他指與聖公會弟兄姊妹一起敗苦路是新的體驗,「拜苦路是基督教與天主教兩宗派的共同點,可以一起去慶祝,共同走在一起,給我們有力量、有信任和信心繼續走下去。」
周樞機視兩宗派合一也是一條「苦路」,並不容易,未見盡頭還在路上,「耶穌基督也在走這條路,祂雖然跌到但具備意志力繼續走下去,我們都要效法耶穌!」
苦路十四站簡介
聖公會教省發佈了「苦路十四站」的簡介。位於耶路撒冷的苦路(The Way of the Cross / Via Dolorosa),相傳是主耶穌受難至死前所走過的路徑。這條路線的形成,源於早期基督徒朝聖者為紀念基督的苦難,反覆行走而逐漸確立,最早可追溯至君士坦丁時代(主後四世紀),當時基督徒獲得信仰自由後,開始公開紀念基督的受難歷程。
到了中世紀,許多朝聖者將在聖地默想基督苦難的傳統帶回所屬堂區,發展成「拜苦路」的靈修活動,並逐漸成為教會在大齋期(特別是受難日)紀念基督為世人受苦的重要方式。西方教會傳統上會在大齋期內的禮拜五及基督受難日舉行拜苦路儀式。
在教會歷史中,苦路的形式曾有不同的演變。現今西方教會普遍採納的苦路共有十四站,象徵主耶穌走向十字架途中所經歷的十四個關鍵時刻。雖然部分事件並未直接記載於《聖經》,但這些站點已成為教會靈修傳統的一部分,幫助信徒默想基督的犧牲與信仰的意義。
許多教堂會在堂內設置苦路十四站的塑像或畫像,供信徒在聖堂內進行默想。這十四站包括:
1.耶穌被判死刑
2.耶穌背負十字架
3.耶穌第一次跌倒
4.耶穌遇見母親馬利亞
5.古利奈人西門幫耶穌背十字架
6.婦人韋羅尼加為耶穌拭面
7.耶穌第二次跌倒
8.耶穌安慰耶路撒冷的婦女
9.耶穌第三次跌倒
10.耶穌被剝去衣服
11.耶穌被釘十字架
12.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13.耶穌被卸下十字架
14.耶穌被埋葬
透過拜苦路,信徒得以更深體會基督的受苦與救贖之恩,並在信仰生活中學習跟隨祂的腳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