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中文難學礙前途 平機會促正視

少數族裔中文難學礙前途 平機會促正視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匯聚了不同國籍之人士,當中不乏少數族裔人士。據2011年人口普查數字顯示,就有45萬名少數族裔人士居住在香港,約佔本港總人口5%。

少數族裔人士在港多為弱勢群體,面對不少來自生活上的限制與非平等對待,如因經濟困境而受到的種族歧視及失業等問題,語言和文化無疑成為他們最主要的障礙。

近日,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周一嶽就因語言差異對少數族裔升學及求職機會造成的影響發表意見,表示非華語學生在教育局額外資助的「指定學校」學習中文成效不高,影響升學及就業,政府應徹底檢討制度。

向來關注少數族裔權益的融樂會倡議主任李敏,在接受電台訪問時亦指出「指定學校」的實用性不足問題,她說:「非華語學生大多入讀教育局資助的「指定學校」,但學校中文課程水平參差,少數族裔學童難以學好中文,不利他們升中學。」

在港居住了18年的尼泊爾藉少數族裔人士古美姬接受《大公報》訪問時就表示自己雖然能說得一口流利的粵語,但去年在文憑試中文科不及格。她又稱,有朋友應考中文水平較低的GCSE考試,但僱主卻不承認有關資格。

面對「指定學校」成效低,造成少數族裔人士因「中文差」而受不公平對待問題。周一嶽於上月底與教育局就融合教育舉行會議,並建議當局考慮推出新政策及增加資源,支援少數族裔學生的教育及就業。

周一嶽說,回歸前,少數族裔即使應考中文科不及格,仍然可憑英文科及格成績加入如紀律部隊等不少公務員職系。然而,回歸後不論升學或求職,均要求申請人中英兩科及格,以升讀本地資助大學學位為例,便要求在文憑試中英文兩科考獲3級成績,此做法對少數族裔人士並不公平。

他續提出相關的改善建議,指不少的少數族裔居民懂得第三種語言,相信在香港公共服務工作時會有幫助,故建議政府將第三種語言能力列入招聘個別公務員的條件。他又表示希望大學接受第三語言資格,認為少數族裔居民進入大學,只要不是修讀中文科或用中文教學的科目,就不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機會。

他又表示教育局應進一步增加資源,以支援少數族裔學生。他指出,雖然教育局於九月新學年把津貼擴展至約一百間學校,並規定學校收最少十名非華語學生,及提高每年額外獲三十萬至六十萬元資助,但投放的資源仍有更大的空間,如擴大少數族裔學生選擇學校的自由度和空間,增加他們學習本地習俗及中文的機會。

目前香港專為少數族裔提供的支援資源十分有限。根據香港民政事務總署網站顯示,目前香港僅開設和營辦五間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及兩間分中心,分別為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開辦的「融匯」---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由基督教勵行會開設的「多元化色彩閃耀會」、新家園協會、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鄰舍輔導會以及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開辦的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

當中「融匯」除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學習、課後輔導、轉介以及融合活動等服務外,亦提供電話傳譯服務,協助他們使用公共服務,並促進他們盡早融入社會。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