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码科技时代,出版界一直思索实体书是否将会消失,出版社巿道气氛低迷。马鞍峰香港教会堂主任李志刚博士在基督教联合书展开幕礼谈"实体书的市场未来",勉励基督教出版界同业。
李博士说:"实体书不会灭亡,但角色必须转变,若不转变就会面临淘汰。"他认为未来实用性的书籍将会衰退,包括大众市场平装书、参考书、教科书等这些纯粹提供资讯的书籍。此外,收藏困难的书籍亦难免淘汰的命运。
相反地有三类书类将会兴起:第一类是以体验为中心的书籍。这类书籍不仅是为了索取资料,更能让读者透过纸张厚度、书本重量、油墨与钉装等元素,获得感官体验,从而"让我们将知识深刻融化到感觉里面,形成沉浸式的阅读经验"。这种经验对每个人都独特而且无法取代。
第二类是能够抗衡数码疲劳的书籍:"在数码世界中,多功能阅读令人疲惫,而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籍则能将阅读趣味化。"例如在一些咖啡店中,大家可以手棒实体书,一起分享书中的点滴,这类书籍便能在市场上创造价值。
第三类是能够引发学习的书籍,阅读激发人的脑部思维,在阅读过程中帮助读者延伸学习,例如阅读后对某议题产生兴趣继而透过搜集资料或进行问卷调查,深化学习经验,使阅读旅程充满趣味。
李博士指出实体书有永久价值,因为可以借出、出售和传承,而电子书仅能用于传递资讯。随著数位生活越来越短暂和虚幻,书籍的永久性对读者更加重要。他说:"书架上的书很个人化,这是自我表达的一种。"
此外,李博士认为未来的阅读模式也应随著科技改变,变得流动性。他介绍流媒体视频圣经学习服务Study Gateway,该平台集结全球有份量的作家分享书籍视频,读者可随时上网阅读,同时也有助于读者购买实体书。
推动阅读:教会设立图书馆
对于如何推动阅读,在社区层面,他认为独立书店需要复兴:不仅要是零售商店,更要成为社群中心,提供专业选书、举办活动,为爱书人提供共享空间。
在教会层面,他鼓励设立图书馆,让弟兄姊妹每周回来时可以阅读书籍。他又特别介绍马鞍峰香港教会与美国金门神学院合作设计了一套为教会领袖而设的教材,包含神学知识与领袖培训,帮助教会健康成长。
他呼吁各基督教出版机构以教会为中心,共同推动阅读风气,"期望实体书能巩固信徒灵命,成为提升品格的工具,作为知识与教会及社群联系的桥梁!"
「第40届基督教联合书展」于10月22至28日在尖沙咀街坊福利会礼堂举行,为期七天,首日晚上举行开幕礼。今年书展适逢40周年,推出一系列活动,以「文字陪伴(Stand by me)为主题,陪伴读者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