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年中旬,全港人都緊盯著電視機中的廣場,心情隨著時局而忐忑不安。當時香港支聯會成立支持國內的民主運動,而基督徒領袖亦發起了「香港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愛民會」),得到不少教會領袖支持。據胡牧師憶述,首次的「民運祈禱會」有超過一萬人在紅館一起禱告。
然而事過廿年,教會已鮮有當初那股熱情。現時除了「愛民會」每年主辦反思祈禱會、登刊六四禱文外,其他教會顯得「水靜河飛」,參加基督教辦的活動的信徒及領袖約只有百人,可能有大部份信徒則改移參加在維園的六四燭光晚會。
胡牧師表示,八九民運至今天已22年時,他聽到有人稱「六四是教會禁忌」,他認為六四「是無數熱血青年及勇敢的巿民為著自由、民主及法治、為著反官倒、反腐敗等理念犧牲了寶貴生命的一個日子」。他認為教會有先知角色,要在社會不公平、不公義之處發出呼聲,表達對社會的關懷。
在上周六四有關的研討會上,信義宗神學院教授蔡定邦博士亦表示舊約中的先知往往充當上帝代言人的角色,敏感於時代需要,並挑戰腐敗的國家及宗教領袖,反省到基督信仰在社會上也應扮演相同的角色,不單要對社會的不公義進行反思,更要作為先知者給予審判及拯救,像耶穌基督一樣施展以「無能者的大能」,雖手無寸鐵,但實對政權的腐敗彰顯出非暴力的抗爭。
身為基督徒的香港民主鬥士、前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在今年1月2日安息主懷,令今年的六四紀念活動可能更饒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