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学研讨会】黄国维、关瑞文:AI模糊人机界线促人类"回归本质"

【香港神学研讨会】黄国维、关瑞文:AI模糊人机界线促人类「回归本质」
神学对谈小组举办"香港神学研讨会"在神学的眼光下,重新思考教会的使命和角色,首日约70人出席。 (图:基督日报)
【香港神学研讨会】黄国维、关瑞文:AI模糊人机界线促人类「回归本质」
黄国维院长、关瑞文教授分析AI带来各层面的冲击,呼吁信徒正视人的本质。 (图:基督日报)

神学对谈小组9月28日举办"香港神学研讨会",从神学角度看当下处境与教会使命。首场主题为"AI对教会及社会发展的影响",黄国维院长、关瑞文教授分析AI带来各层面的冲击,呼吁信徒正视人的本质。

中国神学研究院院长黄国维博士表示,人们一直认为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AI也能做到,效率快及准确度超越人类,对教育、媒体和社交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甚至取代人类在某些关系中的角色,例如帮助训练特殊需要的儿童的语言能力,舒缓他们的情绪。

黄国维:AI改变了人类对"人"的理解

黄博士认为AI直接挑战和改变了人们对"人"的理解,让人不能不思考如何真正"成为人"。例如医疗保险的原理是由众人共同分担风险,保险费用根据风险计算,考虑受保人的年龄、性别和病历。一旦AI掌握了受保人及家属的病历,能够准确预测受保人未来的健康状况,那么保费将会提高,结果是穷人无法负担保险,病人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人是否变成了为保险公司赚钱的数字?

另一个冲击人类的是"超人类主义"。这主义认为人类存在许多软弱,寿命短暂且智慧不足,因此应该利用科技将人类进化到另一个层面,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今天有公司提供低温冷冻服务将死去的人冷藏起来,冀待科技成熟后实现起死回生,让他们永远生存下去,亦有人研究如何用电脑保存人类记忆。

他说:"这背后涉人在追求克服死亡和舒适的生活。但人类存在的价值是否只是追求舒适的生活?又或者,当只有有钱人才有可能实现这些时,是否公平呢?"更大的问题是"超人类"是否仍然被归类为人类、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种、现存的人类与未来的超人类将如何共存、不会死亡是否真的好等等。

黄院长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解构人类的本质。他指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被创造、拥有身心灵的存在,AI只是高效的模仿工具。上帝呼召人类去管理世界,广义上是指人类应智慧地运用工具进行管理,包括AI等科技,因此科技发展并不违背创造的意义。他认为可将AI视为上帝透过人类的美善创造物,因此不必对AI感到恐惧,只需善用这一工具。

关瑞文:AI促人类反思"人为何物"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崇基学院神学院副院长关瑞文提到,中国新创公司monica.im今年3月推出了全球首批全功能自主AI代理之一,该AI拥有高度自主性,用户只需提供最终目标,例如建立一个介绍业务的网站,AI便能独立完成市场研究、撰写内容报告等。AI应用还迅速扩展至各行各业包括医疗领域。

AI还具备生物化的特性,神经元生物计算机公司Cortical Labs正式发布CLI系统,将人类干细胞培养的神经元与矽基硬体结合,建立出动态神经网络,允许人类的认知能力与机器直接结合,扩展人类智慧。

关教授指人机界线越来越模糊,也对教会造成冲击。他曾随机分析了1000条以上的线上讨论群组、部落格、基督教报纸、公开讲座和神学院的观点,发现华人教会普遍认为"AI是很有用的工具",但同时也认为AI"对社会、教会和信仰有著太多不利的冲击",例如"虚拟耶稣"为信徒"祈祷",编写讲章等,这让一些教会认为是"教坏信徒"。

但他认为真正的冲击在于AI对人类的定义的冲击:当AI出现自我意识时,人类的独特性在哪里?如何理解何谓"人"?他指出,在神学上,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被创造的,这是界定人类独特性的重要因素。虽然智力和理性是神所创造的特性,但随著AI的兴起,这些特性不再是人类所独有的;此外,AI与先进系统的互动在设计和创造方面都可能会超越人类。

但关瑞文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反映神的形象的是关系性——人类能够爱慕并与神性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人类的创造力从神而来,在创造过程中彰显神创造的属性,这是AI无法跨越的。他最后总结:"当AI发展迅速时,我们必须重新考虑人类与非人类物质——包括死物、动物甚至AI的关系。"

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与天主教香港教区共同成立的神学对谈小组9月28日至29日于天主教教区中心举办「香港神学研讨会」:从神学角度看当下处境与教会使命」,内容包括从人工智能到生态危机、从精神健康到跨文化格局,在神学的眼光下,重新思考教会的使命和角色,首日约70人出席。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