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學研討會】黃國維、關瑞文:AI模糊人機界線促人類「回歸本質」

【香港神學研討會】黃國維、關瑞文:AI模糊人機界線促人類「回歸本質」
神學對談小組舉辦「香港神學研討會」在神學的眼光下,重新思考教會的使命和角色,首日約70人出席。 (圖:基督日報)
【香港神學研討會】黃國維、關瑞文:AI模糊人機界線促人類「回歸本質」
黃國維院長、關瑞文教授分析AI帶來各層面的衝擊,呼籲信徒正視人的本質。 (圖:基督日報)

神學對談小組9月28日舉辦「香港神學研討會」,從神學角度看當下處境與教會使命。首場主題為「AI對教會及社會發展的影響」,黃國維院長、關瑞文教授分析AI帶來各層面的衝擊,呼籲信徒正視人的本質。

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黃國維博士表示,人們一直認為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事情,現在AI也能做到,效率快及準確度超越人類,對教育、媒體和社交模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甚至取代人類在某些關係中的角色,例如幫助訓練特殊需要的兒童的語言能力,舒緩他們的情緒。

黃國維:AI改變了人類對「人」的理解

黃博士認為AI直接挑戰和改變了人們對「人」的理解,讓人不能不思考如何真正「成為人」。例如醫療保險的原理是由眾人共同分擔風險,保險費用根據風險計算,考慮受保人的年齡、性別和病歷。一旦AI掌握了受保人及家屬的病歷,能夠準確預測受保人未來的健康狀況,那麼保費將會提高,結果是窮人無法負擔保險,病人的權益又該如何保障?人是否變成了為保險公司賺錢的數字?

另一個衝擊人類的是「超人類主義」。這主義認為人類存在許多軟弱,壽命短暫且智慧不足,因此應該利用科技將人類進化到另一個層面,目標是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今天有公司提供低溫冷凍服務將死去的人冷藏起來,冀待科技成熟後實現起死回生,讓他們永遠生存下去,亦有人研究如何用電腦保存人類記憶。

他說:「這背後涉人在追求克服死亡和舒適的生活。但人類存在的價值是否只是追求舒適的生活?又或者,當只有有錢人才有可能實現這些時,是否公平呢?」更大的問題是「超人類」是否仍然被歸類為人類、他們是什麼樣的人種、現存的人類與未來的超人類將如何共存、不會死亡是否真的好等等。

黃院長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解構人類的本質。他指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被創造、擁有身心靈的存在,AI只是高效的模仿工具。上帝呼召人類去管理世界,廣義上是指人類應智慧地運用工具進行管理,包括AI等科技,因此科技發展並不違背創造的意義。他認為可將AI視為上帝透過人類的美善創造物,因此不必對AI感到恐懼,只需善用這一工具。

關瑞文:AI促人類反思「人為何物」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關瑞文提到,中國新創公司monica.im今年3月推出了全球首批全功能自主AI代理之一,該AI擁有高度自主性,用戶只需提供最終目標,例如建立一個介紹業務的網站,AI便能獨立完成市場研究、撰寫內容報告等。AI應用還迅速擴展至各行各業包括醫療領域。

AI還具備生物化的特性,神經元生物計算機公司Cortical Labs正式發布CLI系統,將人類幹細胞培養的神經元與矽基硬體結合,建立出動態神經網絡,允許人類的認知能力與機器直接結合,擴展人類智慧。

關教授指人機界線越來越模糊,也對教會造成衝擊。他曾隨機分析了1000條以上的線上討論群組、部落格、基督教報紙、公開講座和神學院的觀點,發現華人教會普遍認為「AI是很有用的工具」,但同時也認為AI「對社會、教會和信仰有著太多不利的衝擊」,例如「虛擬耶穌」為信徒「祈禱」,編寫講章等,這讓一些教會認為是「教壞信徒」。

但他認為真正的衝擊在於AI對人類的定義的衝擊:當AI出現自我意識時,人類的獨特性在哪裡?如何理解何謂「人」?他指出,在神學上,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被創造的,這是界定人類獨特性的重要因素。雖然智力和理性是神所創造的特性,但隨著AI的興起,這些特性不再是人類所獨有的;此外,AI與先進系統的互動在設計和創造方面都可能會超越人類。

但關瑞文認為,人類最重要的反映神的形象的是關係性——人類能夠愛慕並與神性和其他人互動的能力;另一方面,人類的創造力從神而來,在創造過程中彰顯神創造的屬性,這是AI無法跨越的。他最後總結:「當AI發展迅速時,我們必須重新考慮人類與非人類物質——包括死物、動物甚至AI的關係。」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與天主教香港教區共同成立的神學對談小組9月28日至29日於天主教教區中心舉辦「香港神學研討會」:從神學角度看當下處境與教會使命」,內容包括從人工智能到生態危機、從精神健康到跨文化格局,在神學的眼光下,重新思考教會的使命和角色,首日約70人出席。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