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日早堂研經會‧離婚問題帶出審判訊息 教會是否在神面前看為行淫的群體﹖ Chris Chan 2005年8月10日星期三 上午11:24 第九日早堂研經會上,鮑維均牧師以「二人成為一體」為題,深入講解馬太福音19章1至12節,帶出引人深省的訊息。 鮑牧師一開始開提問:為什麼耶穌講「離婚」這看似個人的問題﹖ 第18章把很多經文放在一起,目的在表明教會合一的課題;而19章亦把很多經文放在一起:休妻問題、給小孩祝福、財主的比喻、葡萄園的比喻和耶穌離開世界問題,究竟想帶出什麼問題﹖ 馬太是很仔細的人,這兩章的編排看似紊亂,但有中心訊息。鮑牧師今天帶大家看兩章聖經的編排。 聖經對有關離婚的教導 鮑牧師首先從離婚問題著手探討聖經對婚姻的教導。猶太人的婚姻有兩個傳統:一是丈夫可在任何情況下提出離婚;但耶穌回應了隨意離婚的傳統,他說人在任何時候都不可離婚,除了出現奸淫的情況下。因為從舊約至新約,神都憎惡婚姻的破解。 婚姻是神所命定,一旦進入了這約就不可離開。鮑牧師帶出人常常愛尋找法律漏洞的問題,在離婚的課題上有些人甚至幻想可以犯奸淫以便離婚,這些都是偏離聖經真理的。 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及哥林多前書在離婚的教導上有一貫性 馬可福音裡說明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離婚,馬太福音裡耶穌則提出了一個可以離婚的情況;而哥林多前書7章裡,保羅表示若配偶未信主的情況下,離婚是可以容許的。這不禁引起了一個問題:聖經這三處地方在離婚觀念是否有矛盾呢﹖ 鮑牧師說,首先要明白聖經有關「約」的觀念。 婚姻是「約」,是一種肯定。但若有一方背約,這約使不能再繼續實行。馬可福音用肯定的語氣講婚姻,背後有一種假設:任何人不可背約、不可離婚。但馬太福音表達的意思是:任何人不可休妻或離開配偶,但若果對方背約或離開,在「約」的觀念下,另一方不用再守約;而哥林多前書7章裡表達了若一方不信,約便被破壞的意思。此外如果配偶離開世界,約亦宣告結束。 三段經文實質都謹守了舊約裡的「約」的觀念——這就是三段經文在離婚課題裡的一貫性。 馬太福音19章提及離婚的緣由 鮑牧師接著想強調的是:「為什麼耶穌要提及離婚的訊息」的問題。 有法利賽人來試探耶穌,說:「人無論什麼緣故都可以休妻嗎?」 門徒對耶穌說:「人和妻子既是這樣,倒不如不娶。」 人往往問怎樣可以「勉強」進天國的問題 鮑牧師說,馬太福音裡記載每一次門徒和法利賽人問耶穌有關倫理的問題時,他們所問的都不是法律的中心,而是帶著想「走法律罅」﹙找出法律漏洞﹚的心。鮑牧師說這多少也反映了信徒的思想。 我們的團體往往關心律法的邊緣問題,很少人會問「什麼是婚姻」或「生命要做什麼」的問題,反而常常問「在什麼情況下可否離婚」或「同性戀是否可以」等問題。法利賽人亦常問怎樣可以「勉強」進天國的問題。 鮑牧師說,先知責備我們忘了憐愛、公義和愛神,常常把精力花在思想如何「走法律罅」。信徒要學習轉換中心,思想如何討神的喜悅。他說:「今天我們是否像門徒一樣,是否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準繩去思想問題﹖」 19至20章放在一起所表達的思想 第19章裡包含了數個元素:休妻問題、耶穌祝福小孩、少年財主的故事,以及耶穌「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的話。 鮑牧師先講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令這些經文的核心突顯出來。 當時猶太人世俗倫理不斷強調「家庭規章」,源自遠古亞里士多德認為男人是家中的掌權者的觀念,強調家中無論太太、兒女、僕人都要順服男人,把家庭成員看為擁有物,是男性的產業。 而聖經經文多次有「家庭規章」的影子,但鮑牧師強調這不是因為聖經抄襲當時的世俗倫理,而是批判當時的世俗倫理。 馬太福音19章亦是批判「家庭規章」、挑戰當時世俗倫理的經文。門徒把小孩趕走其實是一種受「家庭規章」影響,把小孩當作不值錢物質的做法。但這時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正是挑戰當時社會家庭觀念的做法。 19章:耶穌祝福小孩子、青年財主的故事的真正意義 鮑牧師在第八天研經會中講到「小子」的重要性:教會的中心不是重要人物,乃是「小子」。所以耶穌祝福小孩是把「小子」看為大的行動。 耶穌對青年財主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世俗倫理是要把錢財管理好,但耶穌卻教導「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的理財方法,完全扭轉了一般人的財富觀念。 這幾段經文的意義在於寫出了耶穌將當時的世俗觀念扭轉過來。 20章:葡萄園比喻的含意 20章先寫了葡萄園的比喻。家主給作了一整天工的工人的工資竟與只做了一小時的工人一樣,對待僕人的方法令人驚訝,並且有很多人覺得不公平。 鮑牧師說,這並不是公平與否的問題,而是恩典,是神的國度的原則。耶穌想帶出的訊息是實際上沒有人配得在進天國,都是神給人的恩典,因此沒理由對別人得到的恩典生氣。這裡包含了十字架的訊息,明白救恩的成全,才會明白耶穌的死。 耶穌上耶路撒冷、西庇太兩個兒子求榮耀的位置 20章17至28節寫了兩件事:一是耶穌上耶路撒冷,並告訴門徒自己將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處理的事;二是西庇太的母親要求耶穌讓她兩個兒子與祂同得榮耀。 耶穌這裡提出了另一種價值觀,扭轉了一般人的期待。當猶太人以為榮耀是因為身份背景而來時,耶穌帶出彌賽亞是通過十字架得榮耀,而信徒的榮耀則從跟隨十字架而來。 馬太福音19及20章中心:帶出「誰為大」的問題 馬太福音19至20章不同的情節的描繪全都為了引來「誰為大」的討論。教會是因十字架而存在,因此要活出十字架的福音。耶穌扭轉了當時社會的世俗倫理和門徒和法利賽人對「小子」的想法——這也是決定一個教會好與壞的原則。 耶穌提及「離婚」跟教會的關係 每一個故事實指向教會、神的子民和群體。 信徒往往覺得聖經裡的故事跟自己沒有關係,例如談及離婚問題似乎與很多人無關。但鮑牧師說,馬太福音19、20章經文均有文字以外的含意,每一個故事實指向教會、神的子民和群體。 那麼談及離婚問題跟教會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舊約:用婚約形容神跟以色列子民的關係 箴2章17節:「他離棄幼年的配偶,忘了神的盟約。」舊約往往用婚約形容神跟以色列子民的關係。舊約往往把以色列民形容作毁壞婚約及行淫,對神不忠。因此神與他們脫離關係。因為在「約」的規範裡,因為一方毁約,另一方可以脫離這關係。 先知書講神與以色子民關係時,表明百姓一次又一次犯罪。馬太福音19章表面在教導離婚之事,實質在講神跟以色列人立約,但他們不歸向耶和華的事。 馬太福音訊息:審判淫亂的時代 馬太福音多處表明耶穌時代是淫亂的世代。12章39節文士和法利賽人試探耶穌時,耶穌說:、彼拉多。耶穌入耶路撒冷立即審判他們。 12章38至39節:「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話語裡充滿審判。耶穌講得很清楚,當時是淫亂的世代。 而19章結尾耶穌說:「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可說是比喻的結論:神的子民如犯奸淫不敬拜神,神可以把它休了。 教會是否在神面前看為行淫的群體﹖ 鮑牧師說馬太福音19章討論的婚姻問題實際不是個人問題,是講教會問題。教會要反省自己的群體是否在神面前看為行淫的群體。 犯奸淫是一種關係性,而且是長期問題。以色列百姓行淫,然後回轉,又復行淫多次反復。鮑牧師說教會亦一樣。教會現今的角色在挑戰世界還是向淫亂的世代妥協﹖ 我們是怎樣的神的百姓﹖ 人常覺得犯罪是小事,以為犯罪後只要悔改就可以。鮑牧師說行淫是對神不忠,這樣的人不會被上帝使用。要反省自己是否多次行淫,多次忘記神的恩典。「我們是怎樣的神的百姓﹖」 鮑牧師說這次培靈會讓我們再次回轉悔改,但不代表我們忠心,因為離開培靈會後往往又回到罪惡裡。 「我們對神不忠要到幾時﹖求神給我們忠心,以神為我們的關懷。」 最後鮑牧師說:屬靈不可只一半。婚姻也是。不可以一半結婚:一半給丈夫、一半給其他人,一半給神一半其他東西。「忠心是唯一的選擇。」 結束禱告 「神我們向你獻上感謝讚美,你多次忘記我們的過犯,多次利用聖經叫我們回轉。神我們一次回轉一次離開你,我們的罪不亞於以色列人。求你憐憫我們,教我們的群體不是一半奸淫,不是不忠的團體。禱告奉主名求。阿門。」 大會主席樓牧師回應 這個講道給教會弟兄姊妹有很多反省:在婚姻純潔上,及對神愛的回應的虧欠,讓信徒重新看到要專心愛神,更重要是不要做「淫婦」,要保守仰的純潔。。他呼籲信徒要認真謹慎,保守貞節,才可做基督的新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