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存在非为本身 胡志偉牧師 2007年5月4日星期五 上午3:39 华人教会领袖一向重视"地方堂会"(local church),然而就整全教会观,作神学反省的,近年来是越来越少。 笔者肯定"地方堂会"的重要性,也曾在元朗牧养一间堂会达十六年;但过度把所属的堂会放在核心位置,并以此来审视其它一切事物,就值得我们留心。倘若我们的教会观 肯定了"教会之存在非为本身,乃为了使命","上帝之使命"(Missio Dei) 才是教会存在之宗旨。 人世间的教会,只是上帝选择用来达成旨意的重要"媒介"(或工具) 之一,教会不是唯一的媒介;上帝在历史洪流中也使用外邦君王、政权与文化,来成就神的使命。正如潘 霍华所言 : 教会是"为他者存在的教会",而余达心则看是"为别人而活的生命形态"(life-for-others)。 回归十年,本港教会本质起了变化,不是"政治化",而是"本位化"。教会本位主义越来越明显,表现于大多堂会投放的资源,皆为著本身事工的扩展;换言之,教会目的 论占尽优势。笔者接受若干堂会在发展阶段内,要自强健康,才能承载使命;但中大型堂会只务求本身增长得更快,信众数目更多,而使命的理解只瘦化为"带领更多人加入我的 教会",此种以"功用性"取代"本体性"的教会观,正值得我们一起反思。 倘若教会领袖思考的,往往以本身团体的利益作出发点;对于公共空间或文化的参与,顶多抱著"支持别人去做"的心态,难怪有意义却不立即见效的事工,越来越少人参与 ? 笔者过往至今,参与不少涉及公共空间或教会联合事工,深明不少教会领袖"名义"而非"实则"的参与。倘若教会领袖要悲叹公共空间之内信仰的失陷,可能要反问:"我们 身为神的子民,究竟在俗世中展示了信仰的价值有多少?" 当教会以本身作为目的,领袖自然看重维持现状,拓展事工;外间所有事物皆要围绕著"我的教会"作其转动轴心。任何过分伟大的愿景,如倡导公平贸易、制订健康工时、 减少贫富悬殊、培育文化耕耘者等,不是"我的教会"该关注的。笔者不认为教会要事事关注,但更可怕的是教会一早撤离了俗世,把原属于上帝主权的大小领域,奉送予撒但。 笔者既参与布道,又倡导扶贫;倘若教会对扶贫的参与,如同布道的十分之一程度,笔者已心满意足。现实是本港教会对扶贫奉献不多,远低于百分之十,这正是笔者对那些 高举圣经真理的教会的批判。圣经提及贫穷人的次数远高于传福音 (当然笔者不是迷信数目),而历代教会的信仰实践是记念穷人。没有穷人位置的福音,根本就不是福音 ! 笔者 也不是要求扶贫与布道对等,只期望教会对穷人有十分之一的重视。 改革宗神学的失落,正使教会忘掉了要更新文化、参与扶贫的使命;而我们走回核战阴影下的"自保心态",忙于盖建更宏大更坚固的"防核弹基地"。当公共空间越来越少 真理的"临在"与"宣告",而教会成败只在于是否"旺场",也许我们"组织的成功正是属灵的悲剧"(借用侯士庭之言) ! 5月11晚于中华基督教会湾仔堂的公开讲座,乐思普 博士主讲:"走进俗世、实践使命",挑战我们再思教会的存在,并非为了本身好处。 转载自香港教会网站每周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