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近日在界华福中心《使命门徒》Podcast分享自己研究沙漠教父灵修的缘起,并介绍如何实践在华人教会处境中。
他在研究早期教会历史时发现教会的教父对神学基础有著重要的影响,这些基础后来成为系统神学的重要部分,同时在过程中他意识到教会神学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后来他开始思考,80%的信徒在信耶稣后如何与上帝建立联系?这促使他深入研究沙漠灵修、特别是沙漠教父的传统。这些传统不仅仅是神学研究或教育行政,而是关注如何与上帝建立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经历生命的动态。
研究沙漠教父灵修 亲赴埃及体验沙漠生活
陈牧师发现,"沙漠灵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他开始研究这方面的著作、特别是最早离开城市进到沙漠的安东尼之《沙漠教父言行录》。"这是第一本经典的灵修著作。安东尼在埃及沙漠中度过了数十年,追求与上帝的联系,并将他的经历写下来,成为后世灵修学的重要基础。"
然而,他发现这些著作的中文翻译并不理想,因此他与一些神学生开始进行初步翻译。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重新翻译了这本书,并加入了心理分析学的角度,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书中的内容。不单如此,后来他更亲赴埃及作亲身体验:"后来,我有机会多次前往埃及,亲自体验沙漠灵修的生活。这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沙漠灵修的动态和经验。我将这些经验融入到我的书中,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沙漠灵修的意义。"
陈牧师指出,这本书不仅适合对神学感兴趣的人,也适合那些希望通过实际经验来理解信仰的人。"我相信,头脑中的知识固然重要,但与上帝的联系和经历才是灵修的真正核心。"
安东尼的生平:寻求一种更纯粹的信仰生活
陈牧师简介了安东尼的生平。安东尼出生于主后251年,生活在埃及尼罗河畔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在一次教会聚会中,他听到了一段话改变了一生:"如果你想成为完全人,就去变卖你所有的财产,分给穷人,然后来跟随我。"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他,于是他真的照做了,变卖了所有的财物,离开了家,前往沙漠过著隐居的生活。
当时的埃及教会已经不再受到逼迫,反而开始变得富有和有影响力。安东尼看到了教会的这种变化,感到这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信仰生活。他认为教会变得过于世俗化,失去了原有的纯洁。因此选择离开,前往沙漠寻求一种更纯粹的信仰生活。
他在沙漠中度过了大约八、九十年的时间,直到公元356年去世,享年105岁。在他隐居的岁月里,见证了许多小团体在沙漠中形成。这些团体的成员和他一样,希望在沙漠中找到一种更接近上帝的生活方式,远离世俗的诱惑和教会的影响。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信仰体验,这成为了沙漠教父传统的起源。
陈牧师指出:"漠教父的信仰传统可以说是一种信徒对神的追求。他们强调的是需要观察自己的内心,并让内心开放。当时他们没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圣经》,但他们有一些经文,并且相信圣灵会藉著这些经文来帮助他们。他们注重的是一种内心的转化和成长,彼此之间花很多时间去安静和反思。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通常靠一些手工艺来养活自己,不需要追求太多外在的东西,而是追求内心的满足感。可以说,他们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成就,而是与神的关系和内心的成长。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保守自己的信仰和成长。"
教会灵性的深度与实践相辅相成
陈牧师认为,沙漠教父的信仰传统对今天的华人教会具有多重意义与提醒:"这一传统强调了内在灵性生活的重要性,提醒信徒不仅要关注外在的行为和事工,更应该定期反思与上帝的关系。这与当前许多教会在外界表现(如KPI等量化指标)上所施加的压力形成鲜明对比。"
他提到许多时候,教会不知不觉地将"内在生命"与"外在行为"对立起来,认为专注于内在生命的人往往不做什么事情,而行动积极的人则忽视了内在生命的培养。然而,真正的灵命成长是这两者之间的统一。外在的行为应该是内在生命的自然流露,反之内在的反思和更新也能促进外在的行动。
陈牧师又提到沙漠教父的教导还强调"内功"的重要性,提醒信徒在追求外在的事工成果的同时,别忘了提升自我的灵命内涵,他笑言:"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花功夫,没捷径!"他认为沙漠教父的智慧告诉我们,单靠外在技术或工具是不够的,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持久的内在修炼和灵魂的更新。这意味著华人教会需要不断反思,如何在繁忙的事工中仍然保持灵性的敏锐度,并追求与上帝的深刻关系。
最后,陈牧师提醒信徒,这种对内在灵性生活的重视能够帮助信徒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仍能保持对上帝的渴望与依赖,从而让信仰更加坚实。因此沙漠教父的信仰传统提醒华人教会,灵性的深度与实践相辅相成,唯有兼顾内外,才能真正活出信仰的丰富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