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大专生感前景不明朗 青年会吁培育正确工作价值观

自08年底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就业市场萎缩,不少年轻一代加入失业大军之列。早前有调查指八十后雇员快乐指数最低,对工作感焦虑,甚至产生情绪病。 近日又有调查指就过半数大专生对就业前景感灰心失意,调查机构呼吁正视及疏导青年就业问题,加强培育大专生的正确工作价值观,避免情况演变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早前进行了一项"金融海啸中的大专生──工作价值观及就业前景"调查,研究对象为09年5月至9月期间正就读大専课程的学生,其学历由证书、文凭至硕士或以上程度不等,成<功取得154份印刷问卷及516份网上问卷分析发现,金融海啸发生后,约五成大专生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接近三成认同金融海啸发生后令其改变未来的就业计划。逾二成六同意金融海啸导致其延迟就业的时间表。在就读科目的出路方面,接近四成大专生同意金融海啸令他对正就读科目的未来出路感到忧虑。 调查亦显示,有近半数大专生同意为将来就业的第一份工作,愿意担任低于其薪金要求的职位。另有约五成大专生同意为将来就业的第一份工作,愿意担任低于个人学历要求的职位。 调查还发现,修读「教育学科」的大专生比「社会科学科」生更有信心于毕业后能成<功就业,并更有信心能于首份工作中发挥所长。「修读年期」愈长及年龄愈大之大专生,对金融海啸发生后的就业前景愈感悲观。调查中副学士对正就读科目的未来出路最感忧虑。 而对于大专生最重视之工作价值观的调查,最多人认为是「与同事及上司关系」,其次为「报酬与福利」。 调查还发现,重视自我价值取向之大专生对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愈同意追求「自我充实与装备」或「人生目标与才能」此等自我价值取向的大专生,其对「第一份工作的就业前景看法」的就业信心及入职议价弹性也愈高,对就业前景亦较乐观。反之,愈重视「报酬与福利」、「稳定而规律工作」这些外在价值取向的大专生,其对就业前景看法的悲观程度愈高。 是次调查之研究员青年会助理主任干事邓永昌表示,大专生在面对学历高、薪金低、事业发展不理想等种种矛盾时,对前景自然感到悲观,如能培育大专生以自我价值取向为主导,即工作能否实现人生目标、发展个人才能及优点,多于考虑报酬与福利等外在价值,可减低大专生因工作与自我志趣不合或身心适应不良,影响工作满足感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情况。所以青年会就以上调查结果提出三大建议: 一:以"自我充实与装备、人生目标与才能"作为培育大专生的辅助工具 建议教育界、社会服务界或关注大专生升学及就业问题之机构,除提供就业辅导外,更要协助大专生建立及加强"自我价值观念",以个人、小组及多元化活动等服务介入,使他们不会只看重工作报酬,亦要考虑实现人生目标、展现个人才华等内在价值的提升,即使面对经济不景、市场动荡,也不至于出现未达就业期望及要求,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协助发展大专生的人际关系能力 针对大专生非常重视"与同事及上司关系",校方应在课程及课外活动加入更多培育此项特质的工作价值观,例如于就业辅导中加入职场人际关系培训,并鼓励大专生参与校内不同团体活动,以加强及适应职场人际关系。 三、从大专第一年开始培育"自我充实与装备"的工作价值观 校方应在课程第一年开始培育"自我充实与装备"的工作价值观,例如在课程及课外活动中加入更多促进学习、发挥创意及促进个人能力发展之机会,以加强学生之就业信心。而事实上,于中学时期的教育课程中已应培育此价值观,令学生于长大后更容易实现人生目标,展现个人才华,提升生活品质及增进社会福祉。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