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大專生感前景不明朗 青年會籲培育正確工作價值觀 關銘恩 2010年2月11日星期四 上午3:57 自08年底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就業市場萎縮,不少年輕一代加入失業大軍之列。早前有調查指八十後雇員快樂指數最低,對工作感焦慮,甚至產生情緒病。 近日又有調查指就過半數大專生對就業前景感灰心失意,調查機構呼籲正視及疏導青年就業問題,加強培育大專生的正確工作價值觀,避免情況演變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早前進行了一項「金融海嘯中的大專生──工作價值觀及就業前景」調查,研究對象為09年5月至9月期間正就讀大専課程的學生,其學歷由証書、文憑至碩士或以上程度不等,成<功取得154份印刷問卷及516份網上問卷分析發現,金融海嘯發生後,約五成大專生對就業前景感到悲觀。接近三成認同金融海嘯發生後令其改變未來的就業計劃。逾二成六同意金融海嘯導致其延遲就業的時間表。在就讀科目的出路方面,接近四成大專生同意金融海嘯令他對正就讀科目的未來出路感到憂慮。 調查亦顯示,有近半數大專生同意為將來就業的第一份工作,願意擔任低於其薪金要求的職位。另有約五成大專生同意為將來就業的第一份工作,願意擔任低於個人學歷要求的職位。 調查還發現,修讀「教育學科」的大專生比「社會科學科」生更有信心於畢業後能成<功就業,並更有信心能於首份工作中發揮所長。「修讀年期」愈長及年齡愈大之大專生,對金融海嘯發生後的就業前景愈感悲觀。調查中副學士對正就讀科目的未來出路最感憂慮。 而對於大專生最重視之工作價值觀的調查,最多人認為是「與同事及上司關係」,其次為「報酬與福利」。 調查還發現,重視自我價值取向之大專生對就業前景較為樂觀。愈同意追求「自我充實與裝備」或「人生目標與才能」此等自我價值取向的大專生,其對「第一份工作的就業前景看法」的就業信心及入職議價彈性也愈高,對就業前景亦較樂觀。反之,愈重視「報酬與福利」、「穩定而規律工作」這些外在價值取向的大專生,其對就業前景看法的悲觀程度愈高。 是次調查之研究員青年會助理主任幹事鄧永昌表示,大專生在面對學歷高、薪金低、事業發展不理想等種種矛盾時,對前景自然感到悲觀,如能培育大專生以自我價值取向為主導,即工作能否實現人生目標、發展個人才能及優點,多於考慮報酬與福利等外在價值,可減低大專生因工作與自我志趣不合或身心適應不良,影響工作滿足感和職業生涯發展的情況。所以青年會就以上調查結果提出三大建議: 一:以「自我充實與裝備、人生目標與才能」作為培育大專生的輔助工具 建議教育界、社會服務界或關注大專生升學及就業問題之機構,除提供就業輔導外,更要協助大專生建立及加強「自我價值觀念」,以個人、小組及多元化活動等服務介入,使他們不會只看重工作報酬,亦要考慮實現人生目標、展現個人才華等內在價值的提升,即使面對經濟不景、市場動盪,也不至於出現未達就業期望及要求,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及心理反應。 二、協助發展大專生的人際關係能力 針對大專生非常重視「與同事及上司關係」,校方應在課程及課外活動加入更多培育此項特質的工作價值觀,例如於就業輔導中加入職場人際關係培訓,並鼓勵大專生參與校內不同團體活動,以加強及適應職場人際關係。 三、從大專第一年開始培育「自我充實與裝備」的工作價值觀 校方應在課程第一年開始培育「自我充實與裝備」的工作價值觀,例如在課程及課外活動中加入更多促進學習、發揮創意及促進個人能力發展之機會,以加強學生之就業信心。而事實上,於中學時期的教育課程中已應培育此價值觀,令學生於長大後更容易實現人生目標,展現個人才華,提升生活品質及增進社會福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