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后现代的社会里,人们高举多元及相对的价值观,鼓吹没有绝对真理及强调个人感觉,这风气正严重地影响时下的青 少年,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潮流文化有极大的冲击:"无间道"成为现今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写照、"断背"成为真爱的代名词;谁是谁非?是敌是友?真假难分!
现今一代的青少年实在极需要教会群体的关怀和牧养,正如丹.金博尔(Dan Kimball)所言:"后现代主义可能是青少年事工面对过的最重要事件之一。"(注1)然而每当谈到教 会青少年事工,不少教会牧者也雪P到有心无力,传道同工及长执们花了很多时间和心力去设计及筹划教会青少年事工,可是往往力有不逮,参与教会青少年聚会的人数依然没有明 显增长,其事工甚至出现萎缩。究竟教会群体应从哪里开始检视和发展其青少年事工?教会青少年事工于现今世代又应有何范式转移?
教会青少年事工模式简介
根据Mark H. Senter III所编著的《Four Views of Youth Ministry and the Church》一书中总结出现今教会青少年事工最普遍的四种模式,分别以强调团契(Fellowship)相对强 调宣教(Mission)及专注教会现在的发展(Church of the present)相对于专注教会的将来发展(Church of the future)等四个向度而建构出来,其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四大类别:
(一) 整体会众模式(Inclusive Congregation Approach)
视教会青少年事工并非教会一独立与其他会众群体抽离的事工,主要方向是将教会的青少年及其青少年事工,结合于全会众的教会生活里,强调教会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关系,建 立和谐及合一的气氛,使青少年能够融入教会群体及各方面的事工之中。强调教会每一种事工,都应与青少年相关。神要藉所有事奉的模式,包括:传道(Kerugma)、敬拜 (Leitourgia)、教导(Didache)、牧养(Paraklesis)、团契(Koinonia)、服事(Diakonia)、见证(Marturia)及管理(Kubernesis),尤其是关注家长及针对青少年人的需要,视他们为 整体会众的一份子,并使用他们回馈社群。重点在于青少年与全体会众的关系及现时教会的发展。
(二) 预备训练模式(Preparatory Approach)
强调教会青少年事工是教会对青少年的一种专门的事工,期望预备他们参与现存教会的生活,并成为将来的领袖、门徒或传道人。青少年透过接受训练及装备下不断成长,因此视 青少年事工为实践和训练青少年的事工。重点在于培训及装备,预备将来教会的发展。
(三) 宣教使命模式(Missional Approach)
认为青少年与成人之间有著文化上的障碍,因此教会群体应以宣教的角度进到青少年的世界,包括信主及未信主的青少年群体中,如学校和社区,使他们认识福音,带领他们参与 教会聚会,接受装备和造就。重点在于宣教及现时教会的发展。
(四) 策略性模式(Strategic Approach)
教会主要透过建立社区领袖及一些有恩赐于青少年事工的信徒,使一些教会为本的青少年事工(Church-based youth ministry)逐渐发展成为新的教会,以切合青少年的成长特性及 需要而发展教会事工,强调要不断装备及训练青少年成为领袖,延续其事奉,由青少年传道担任新堂的牧师,使教会事工有延续性。 重点在于青少年彼此的关系和培训,并教会将 来的发展。(注2)
除了上述四种模式之外Doug Fields亦曾套用了华理克(Rick Warren)的"目标导向教会"(Purpose Driven Church)教会事工及增长策略的五个教会目标向度,包括:传福音、敬拜 、团契、门训及事奉等来建构教会青少年事工,并根据上述的向度建立出九种健康教会成长的基本要素。(注3)
正视教会本质和使命的问题
然而上述所介绍的,只不过总结了较为普遍的几种模式,其实各有优劣,根本上没有一个所谓完美的模式可套用于任何一间堂会中。事实上,我们得承认策略或模式本身并非最终 极的目标,就算有了精心的策略,却未能够认清所持定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只是为事工而作事工,忽略了其事工背后更重要的教会本质和使命的重要性。正如胡志伟于〈正视"模 式热"的陷阱〉一文中所言:"当教牧或教会领袖过份看重模式的成效,以为只要选择正确合用的事工模式,就能保证事工一定成央A犯上事工浪漫化或简单化的偏差。"(注4) 保 罗也提醒我们:"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林前9:26)
教会青少年事工属于教会事工或事奉(Church Ministry)之一,然而若要检视及发展教会青少年事工,必须从其根本入手,就是返回认识及确定教会应有的本质和使命。此外,其事 工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会观和事奉观之上。Warren S. Benson亦指出教会青少年事工的哲学,必须从正确的神学观开始,方可建构出有系统之青少年事工策略。(注5) 他认为"方 法必定从内而外的健全神学基础中涌流而出"。 (注6)因此在检视及建构教会青少年事工之前,教会群体必须先正视教会本质和使命的问题,才能够建构出合乎圣经启示的事工模 式。
从"道成肉身事奉观"看教会的本质和使命
安德逊(Ray Anderson)藉"道成肉身事奉观"探讨教会的本质和使命有很独到的见解,同时能够帮助教牧同工在检视教会事工发展方面,给予具导引性的指标:
首先,安德逊引用巴特(Karl Barth)的启示观来建构教会观,指出"启示"乃是"神的行动",就是从圣经中查看神怎样透过以色列,后来成全在道成肉身的耶稣身上的恩典行动 ,以致与世人达成和好(Reconciliation)的事奉。(注7)
其次,安德逊认为所有"事奉"乃是"神的事奉"(All ministry is God's ministry),亦即是说,教会事奉或事工的内容,必须根据神藉耶稣基督启示给教会的和好事奉而决定 。(注8)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这世界,透过祂真正的人性(其人)及其虚己、倒空(kenosis)的行动,成为仆人的样式,最后在十架上全然顺服的恩典行动上(腓2:7) (其事),将神 启示的道与和好的事奉,藉"道成肉身"这具体行动,完完全全地揭示及实践出来,使人的生命得著更新变化。 (注9) 因此耶稣基督的其人其事也就是神性启示的实体,同时亦成 为教会群体事奉的典范及其事工的本质。
换言之,教会群体有著延续耶稣基督藉圣灵的大能与人和好的事奉本质,其使命必须包括透过教会群体生命的更新和转化,藉圣灵的大能学傚及见证主耶稣基督,透过舍己及倒空 的生活和事奉模式,使别人从这群体中认识及体验基督具体的爱和临在,引导他们认识福音,经历生命的转化。
小结
总括而言,神藉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方式来人间,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亲历人生苦难,体恤人的软弱,并藉虚己及全然倒空舍己的救赎行动,使人在祂里面藉圣灵得著生命的更新 、回复真正的人性、得著医治、安慰并从罪中得释放。以上"道成肉身"的行动向教会群体显明了其事奉模式必须以耶稣基督的事奉模式为典范。(注10) 换言之,教会青少年事工 的模式在本质上,应根据上述"道成肉身事奉观"以基督的事奉为典范和基础,而并非单单依据时代环境的转变,按著市场的需要、潮流的趋势或社会科学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洞 见等因素,作为建构教会青少年事工模式的基础。
注释
1. 东尼.琼斯著,陈永财译:《后现代青少年事工》(香港:学生福音团契出版社,2003年),页29。
2. Mark H. Senter III, ed., Four Views of Youth Ministry and the Churc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2001), xvi-xvii; 6-12; 40-45; 80-82;117- 127.
3. 九种要素包括9个P:1. Power of God; 2. Purpose; 3. Potential audience; 4. Programs; 5. Process; 6. Planned values;7.Parents; 8. Participating leaders; 9. Perseverance。详见Doug Field, Purpose Driven Youth Ministry: 9 Essential Foundations for Health Growth(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8), 43-50 。
4. 胡志伟:〈正视"模式热"的陷阱〉《教会更新21》第74期(2001年5月),页1。
5. Warren S. Benson指出教会青少年事工的哲学,必须从正确的神学观开始,其中包括需要有正确的神观和世界观,从而探讨如何实践于信徒及非信徒当中。他认为"教会青少年 事工不应建立在社会学及教育心理学的见识,而是在神的话语和启示之上,因为一切真理就是神的真理,并且已默示于圣经之中,亦是教会青少年事工的基础,它提供了其事工之 架构和内容"。详见Warren S. Benson., ed., The Complete Book of Youth Ministry (Chicago: Moody Press, 1987), 17-19.
6. Warren S. Benson引用了Jay Kesler的观点,指出神学最终比策略或方法学更重要。这并不代表神学可以取代方法学,而是方法必定从内而外的健全神学基础中涌流而出。详见 Warren S. Benson., ed., The Complete Book of Youth Ministry, 21.
7. 安德逊指出"耶稣不是来到世上介绍他自己的事奉,他的事奉是要完成父神的旨意,并藉神口中所出的每一句话而活著。而神起初启示的行动,就是和好的事奉。"详见曾立华 :〈迎向二十一世纪的教牧神学观的建立〉《教牧期刊》第1期(1996年4月),页17。
8. Ray S. Anderson, The Shape of Practical Theology: Empowering Ministry with Theological Praxis(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2001), 7.
9.“The ordered priority of ministry before theology for Anderson means that God's own ministry, revealed by his act of grace, first in Israel, then fulfilled in Jesus Christ, is an act of revel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on behalf of a needy world. God has his own ministry, and the church as the body of Christ is simply obligated to enter into the participate in the continuing ministry of Jesus Christ out of God's grace alone.” 见Christian D. Kettler, ”The Atonement as the Life of God in the Ministry of the Church” in Christian D. Kettler, Todd H. Speidell, eds.,Incarnational Ministry—The Presence of Christ in Church, Society, and Family (Colorado Springs: Helmers & Howard, 1990), 59.
10.曾立华:〈近向二十一世纪的教牧神学观的建立〉,页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