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通識教育」的倫理道德指向

「通識教育」這個名詞對於我們來說相信並不陌生,早在2000年時,香港教統會己 開始建議採用「三、三、四」學制,以便推行更靈活、更連貫和多元化的高中課程,並落實於2009年9月正式實施。而根據的教育統籌局宗旨「通識教育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 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

淺談教會青少年事工之本質與模式(下)

上文探討過教會青少年事工的基本模式及其獨特性,然而教會並非一般的 社團組織或機構,教會群體卻是神在基督裡藉著聖靈的大能和臨在,延續著主耶穌基督職事的群體。

淺談教會青少年事工之本質與模式 (上)

在當今後現代的社會裡,人們高舉多元及相對的價值觀,鼓吹沒有絕對真理及強調個人感覺,這風氣正嚴重地影響時下的青少年,其價值觀和人生觀受到潮流文化有極大的衝擊:「無間道」成為現今人與人之間關係上的寫照、「斷背」成為真愛的代名詞;誰是誰非?是敵是友?真假難分!

堂校合作:教會青少年事工之範式轉移

堂校合作:教會青少年事工之範式轉移

基督教辦學歷史悠久,在辦學 的目標上,不同宗派基本上可分為「偏重教育取向」與「偏重宣教取向」兩方面。一方面期望提供優質的全人教育,不再視教育為傳福音的工具,

從世界觀說起(下)

上文談到當代社會有以下三種特質,就是主張多元選擇、相互緊扣及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 然而以上的觀點卻忽略了人理性的有限、罪性的問題及在道德價值相對下共融的矛盾。

從世界觀說起(上)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於2001年出版之《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全人發展》報告書指出,由於 現今香港學生面對著知識型的社會、全球一體化、資訊科技的衝擊、事務的急促變化及日益殷切的德育需要

從後現代角度反思青少年事工  

從後現代角度反思青少年事工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現今的青少年問題嚴重,作老師的也體會到這一代的青少 年比上一代面對更多和更複雜的問題。作為前線的青少年工作者,我們有何出路?

「實然」與「應然」

「實然」與「應然」

批判思考固然重要,但它並不代表一切。基督教倫理觀的出發點不是建基於人的觀點上,而 是建立在「神的諭令」(或神的旨意)。事實上,事物本身是否有永恆的價值,怎可能單靠有限的人來作決定?

傳統還值得維護嗎?

支持傳統者必須認識及確定傳統的源頭和價值,否則只是為維護「傳統」而支持「傳統」; 同樣,反傳統者亦必須提出更有力的理由,去否定從自然法則和規律而來的普世性道德源頭,不要單為反傳統而漠視了傳統的價值。

堂校合作的反思

無可否認,透過辦學傳福音,是香港普遍基督教辦學團體辦學宗旨之一,除在校園內推行與宗教 信仰有關之正規或非正規課程外,大部份均在校園內或附近建立堂址,期望可承接信主之學生,發展教會聖工,「辦學」與「建堂」的關係漸漸已被掛鈎。然而,是否每一間學校 堂會都能夠預期有效並有系統地承接信主或慕道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