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校合作:教会青少年事工之范式转移

以建立"社区教会"为堂校合作方向之限制

堂校合作:教会青少年事工之范式转移
基督教办学历史悠 久,在办学的目标上,不同宗派基本上可分为"偏重教育取向"与"偏重宣教取向"两方面。(注1) 一方面期望提供优质的全人教育,不再视教育为传福音的工具,即使学生不加 入教会,栽培学生成长,回馈社会,同样也是见证基督及服务社群的工作。然而亦有强调传福音的重要性,透过办学作宣教的工具,视学生团契为学校福音工作的基地、藉宗教科 或圣经科让学生认识圣经及基督教信仰,并给予学生思教宗教和人生的问题。(注2) 传统上,办学团体更有一个普遍的共同目标,就是期望转介学生参与并加入学校堂会(于该校 址内或附近由该办学团体之宗派所建立的堂会)。同时,学校堂会本身亦可透过校舍的资源,在区内发展成为"社区教会"。

不过,现时一般的津贴和直资学校的资源大部份来自政府,吴梓明指出教会办学"只不过是教会团体在运用纳税人的金钱为政府办学而已……教会学校除了要向所属教会负责任外 ,还须向政府及社会人士负责任"。(注3) 加上近年来教统局强调校本管理,除非是私立学校,否则教会办学将难于如常地以教会利益为依归,例如以该校舍作为拓展及建立"社 区教会"的资源。此外,香港的教师们面对著朝令夕改的教育政策,家长及社会人士对教学质素要求甚高,基督徒教师除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了传福音的使命,使教学 同工倍感吃力。(注4) 现时全港18区中学共有466间,(注5) 而单是基督教中学已达158间,(注6) 超过全港中学数目之3成。无可否认,基督教中学与教会在青少年的福音及牧 养事工上任重道远。究竟现今教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应如何定位?"教育"和"传福音"这两方面的范畴应如何取得平衡?在堂校合作的福音事工策略和模式上应有何范式 转移,以致能更有效及适切地配合教会发展青少年事工? 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从教会的本质和使命开始作神学性的反思。

再思教会的本质和使命

雷.安德森 (Ray S. Anderson)对教会的本质和使命有具深度的阐释,他指出教会在世上的本质和使命,其实就是要延续父神在基督耶稣里藉圣灵的临在和权能。教会群体在现世 的见证和事奉,其实是父神透过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藉圣灵的临在于现今世代中的"作为" (Praxis)。 此外,神的实体更藉教会社群在基督里藉圣灵的倒空 (kenotic)及不断更新 (ek-static)的生活方式而得以显明。(注7) 因此教会群体并非一般的机构和组织,她有著延续基督的事奉 (Ministry)及见证神的临在和权能的本质和使命。

其次,根据巴特 (Barth)的观点,教会群体的信仰本质不应只强调个人化的悔改归主 (布道)而已,圣灵是宣教的灵,教会社群理所当然成为了宣教的社群。圣灵召集及使基督徒社 群成长,目的在于差遣他们负起宣教的使命,成为世上的光﹐将神的平安带到这世界 (宣教)。(注8) 因此"耶稣基督本身是神在这世界宣教使命的延续",同时"宣教使命先于 教会,而且创造了教会"。(注9) 换言之,教会实际上是在耶稣基督里藉著圣灵,成为神在世上延续其宣教事工的社群。

以"院牧事工"角度视校园为教会群体之本地青少年宣教禾场

所谓"宣教",并非必须要离开本土到外地去作跨文化的工作。在全球化、国际化及都市化的香港里,青少年族群有其独特的次文化和语言,教会青少年事工本身已属于跨文化的 宣教事工。因此从堂会的角度来看,学校无疑是一个广大的宣教禾场。然而,在堂校合作的模式上,除强调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及建立社区教会之外,笔者认为堂校合作的发展方向 ,应根据教会的本质和使命,由建立"社区教会"为目标,转移到以"院牧事工"的角度,视学校福音及学生牧养等事工,为院舍牧关的范畴。其中主要的原因,包括每年学生人 数流量庞大(包括新生的加入及毕业生的离开)、学生居住的地区不一定接近学校及学校堂会人力资源有限等问题,以致学校堂会不能一力承担众多学生之个别属灵及牧养的需要。 诚然,基督徒老师虽然可本著爱心和见证关怀学生之身心灵的需要,却不能取代教会群体的功能。

既然在本质上教会是神所差遣的宣教群体,因此教会进到校园内实践跨文化的宣教事工,正是要回应从神而来的召命:在耶稣基督里藉著圣灵成为神在世上延续其宣教事工的社群 。从上述观点来看,教会青少年事工其实应属于跨文化的宣教事工的一部份,教会不单只是投青少年所好而设计一连串的"节目"吸引他们来到教会去,教会群体应带著宣教的使 命,道成肉身地进到青少年人的族群中,进行跨文化的宣教工作。

换言之,从堂校合作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学校的福音工作不应只属办学团体或所属宗派堂会的"专利",办学团体应本著一个更合乎神启示的天国观,视校园为教会群体的宣教 禾场,并积极开放校园,与学生居住附近之教会群体保持伙伴关系,鼓励他们动员及差遣教会肢体,包括教会的青少年信徒,定期参与校园的福音工作 (例如:学生团契、个人布 道、慕道及栽培小组、学生祈祷小组、福音性、信仰聚会及其他与布道和关顾相关之活动),实践本地跨文化的青少年宣教事工,以回应教会群体宣教的使命。

加之,该校的学生透过校外教会群体的介入,例如透过刻意安排的家长事工 (如家长祈祷会、家长座谈会),其家庭亦可得著伙伴教会群体的关顾,建立转介教会之渠道,以致居住 于不同区域的学生及其家庭得著适切的关顾,将社区的资源带回学校,这样不单能够按著教会的本质和使命而发展教会的青少年事工,亦能够分担了基督徒教师的工作和压力,同 时更能够有效地配合现时香港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方向。(注10)

注译:

1. 吴梓明:《香港教会办学初探》(香港:崇基学院神学组出版,1988),页32。

2. 吴梓明:《香港教会办学初探》,页24。

3. 吴梓明:《香港教会办学初探》,页65-66。

4. 〈堂校合作应如何平衡〉《基督教周报》第2010期(2003年3月2日),下载自《基督教周报》网站: 〈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4DACTION/W4D_CWREAD/1891/CWSECTS/BACK〉。

5. 根据香港教育统筹局于网上发布的资料统计。详见〈教育统筹局分区学校名册(2005-2006)〉《香港教育统筹局》,下载自〈http://www.emb.gov.hk/index.aspx? langno=2&nodeid=480〉。

6. 引自〈宗教和风俗:基督信仰〉《香港年报2004》,下载自〈http://www.info.gov.hk/yearbook/2004/tc/18_05.htm〉。

7. Ray S. Anderson, “Living in theWorld” in Ray S. Anderson, ed., Th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Ministry (Edinburgh: T & T Clark, 2000), 568.

8.何善斌:〈宣教的灵,宣教的教会—从巴特神学看圣灵与宣教的关系〉(基督教线上中文资源中心(OCCR),2003)。下载自〈http://occr.christiantimes.org.hk/art_0011.htm 〉,页9。

9.雷.安德森(Ray S. Anderson)著,萧欣忠译:《救火线上的事奉:权能教会之实践神学》(台北:台福传播中心,1996年),页23。

10. 何志彬:〈堂校合作的反思〉《基督新报》,下载自《基督新报》网站之《社论专栏》:http://gospelpost.com.hk/template/news_view.htm?code=edi&id=105。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