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校合作的反思 何志彬校牧 2005年7月28日星期四 上午10:46 無可否認,透過辦學傳福音,是香港普遍基督教辦學團體辦學宗旨之一,除在校園內推行與宗教信仰有關之 正規或非正規課程外,大部份均在校園內或附近建立堂址,期望可承接信主之學生,發展教會聖工,「辦學」與「建堂」的關係漸漸已被掛鈎。然而,是否每一間學校堂會都能夠 預期有效並有系統地承接信主或慕道之學生? 學校附屬堂會的動員問題 一般來說,當辦學團體于學校內建立了附屬堂會,自然會期望學校本身的基督徒教師帶領學生參加該堂會之聚會。不過眾所周知,香港的教師平日在教學工作上已疲於奔 命,有使命感的基督徒教師往往更要兼顧本身的教會生活和事奉,除非教師本身的時間分配極之出色,如果他們在課餘時間還要帶領學生參與學校附屬堂會之聚會,長遠來看他們 的投入程度必受影響。然而,青少年十分重視關係,他們是否能夠留在教會生根和繼續成長,往往與帶領他們返教會的夥伴是否投入和委身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教師們只能夠蜻蜓 點水式陪伴學生參加學校附屬堂會之聚會,學生自然也難於投入,堂會本身亦難單靠老師們作有效的轉介,除非老師們也是學校附屬堂會的會友,或「合約式」地長時間陪伴他們 參與聚會。 其次,除非學校附屬堂會擁有龐大的資源,否則基於資源有限,傳道人需要一兼多職,除關注堂會事工發展和牧養外,亦需要身兼校牧、宗教主任或聖經科老師等職位。 可是,當堂會的事工一旦開展起來,傳道人自然以牧養堂會會友為主,進入校園和接觸學生的時間自然相應減少。長遠來看,附屬堂會很有可能將資源主力投放于關注社區的需要 ,甚至與學校的福音工作脫節,出現各有各的發展的情況。最後,推展校園福音事工的責任,仍是落在基督徒教師身上,造成惡性循環。 再者,從學校群體與堂會群體年齡之間的關係方面觀察,筆者亦有以下的發現:一般來說,學校每年的學生年齡都規範於一個年齡範圍 (以中學為例,永遠是中一至中七 的學生群體),可是,教會群體的年齡卻不一樣。假設學生信主後加入一間剛剛成立的學校附屬堂會,並且繼續穩定參與,教會群體的年齡應與日俱增 (還未計算從社區來參與聚會 的各年齡組別的人)。誠然,因為配合學校的福音工作,短期內或許會吸引很多青少年人參加聚會,但長遠來看,學校與堂會群體的年齡差距必愈來愈大。堂會一方面要牧養不斷老 化的會友,同時又要兼顧每年為數不少的新生 (包括初中及高中)。面對以上情況,除非堂會擁有龐大的資源或不斷聘請教牧同工,否則根本無可能同時承擔雙方面的需要。因此, 不少學校附屬堂會的成立,只能夠集中于借用學校資源或設施發展社區教會,學生牧養漸漸地變為次要或顯得有心無力。 (註1) 院牧式的堂校合作方向 筆者曾接受臨床牧關教育課程(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發現校園福音工作其實與院舍牧關性質類同,以院牧事工模式推動及發展校園福音工作,亦有其優勢,現 選其中三方面作概括分享: 1. 廣闊胸襟 香港現時普遍的院牧事工,均同時開放給不同宗派的教會參與。因為病人流量龐大,不可能單靠數名院牧便可面對眾多病人的心靈需要。不同教會同時一起的參與 (例如:教會加 入成為院牧事工委員會的委員或動員弟兄姊妹參與定期醫院義工服務),有助回應龐大的需要,並可按病人所住的區域作出適切的轉介,帶領他們或其家屬于出院後繼續參加教會聚 會。 雖然學生在學校的流動量不能與醫院相提並論,但以中學為例,每年至少有兩級高中學生畢業,同時亦有至少一級初中新生加入(還未計算每年的插班生和外校生),仍占全校學生 人數一個相當大的比例。因此,辦學團體應突破宗派上的限制,以傳福音及關懷學生心靈需要為目標,除學校附屬堂會外,可考慮同時開放給其他宗派教會群體進入校園,互相配 搭及合作,以致居住於不同區域而有意參加教會聚會的學生可得到適切的轉介,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適切他們的教會。 2. 個人關顧 院牧事工其中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可以透過院牧或義工與病人接觸,借著關懷、聆聽、代禱和祝福,讓病人從關係上體驗神的慈愛,觸撫他們的心靈。同樣,學生亦需要個人在心 靈上的關愛。單靠基督徒教師和校牧,還未夠全面,學校附屬堂會如果願意開放給不同教會的弟兄姊妹進到校園內,與學生定期接觸、分享見證和彼此激勵,他們必有更穩固的信 仰基礎,增加成功轉介教會之機會。 筆者曾與區內不少教會合作,發覺如果教會牧者能夠成功動員教會本身的青少年群體,以本地宣教的心志進到校園裏去接觸學生,該教會的青少年事工的發展速度均較其他教會顯 著(當然,還有其他配合的要素,包括培訓、教導和牧養)。 3. 彼此配合 在醫院中,院牧並非與醫院各部門抽離,而是與醫生、護士、社工甚至是病人家屬彼此合作、互補不足,作全人的關顧。同樣,校園的福音工作與各科應有緊密聯繫,其中最重要 的,必須與聖經科或宗教科合作。 在聖經科或宗教科等課程設計方面,筆者建議除正規課程要求之考試或企劃外,可考慮與教會合作舉辦一些短期或長期活動,例如:慕道小組、栽培小組、週末的青少年崇拜、教 會團契聚會或小組等,讓學生可選擇性參與,以取代遞交企劃、功課或測驗的成績。事實上,從筆者過去經驗所知,有部份學生最初參加的目的也許只是為了逃避功課,不論他們 的動機如何,已無形中提供了一個機會,除了讓導師與學生在過程中建立更深入的牧養關係外,更可實踐多元化教育,相得益彰。 註1. 假設學校每年平均藉舉行福音聚會,並成功帶領10%決志或慕道的學生參加附屬堂會的聚會,對於學校附屬堂會來說已不是一個小數目。可是,堂會可能還來不及承接,翌年 便再有10%決志或慕道的學生需要關顧,如此類推。倘若辦學團體因宗派的問題,不願意開放與其他教會合作,每年流失的青少年將會更多。因此,單靠一間學校附屬堂會的承接力 是否足夠回應和承接整個校園的學生需要?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