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校合作的反思 何志彬校牧 2005年7月28日星期四 上午10:46 无可否认,透过办学传福音,是香港普遍基督教办学团体办学宗旨之一,除在校园内推行与宗教信仰有关之 正规或非正规课程外,大部份均在校园内或附近建立堂址,期望可承接信主之学生,发展教会圣工,"办学"与"建堂"的关系渐渐已被挂钩。然而,是否每一间学校堂会都能够 预期有效并有系统地承接信主或慕道之学生? 学校附属堂会的动员问题 一般来说,当办学团体于学校内建立了附属堂会,自然会期望学校本身的基督徒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该堂会之聚会。不过众所周知,香港的教师平日在教学工作上已疲于奔 命,有使命感的基督徒教师往往更要兼顾本身的教会生活和事奉,除非教师本身的时间分配极之出色,如果他们在课余时间还要带领学生参与学校附属堂会之聚会,长远来看他们 的投入程度必受影响。然而,青少年十分重视关系,他们是否能够留在教会生根和继续成长,往往与带领他们返教会的伙伴是否投入和委身有著密切的关系。如教师们只能够蜻蜓 点水式陪伴学生参加学校附属堂会之聚会,学生自然也难于投入,堂会本身亦难单靠老师们作有效的转介,除非老师们也是学校附属堂会的会友,或"合约式"地长时间陪伴他们 参与聚会。 其次,除非学校附属堂会拥有庞大的资源,否则基于资源有限,传道人需要一兼多职,除关注堂会事工发展和牧养外,亦需要身兼校牧、宗教主任或圣经科老师等职位。 可是,当堂会的事工一旦开展起来,传道人自然以牧养堂会会友为主,进入校园和接触学生的时间自然相应减少。长远来看,附属堂会很有可能将资源主力投放于关注社区的需要 ,甚至与学校的福音工作脱节,出现各有各的发展的情况。最后,推展校园福音事工的责任,仍是落在基督徒教师身上,造成恶性循环。 再者,从学校群体与堂会群体年龄之间的关系方面观察,笔者亦有以下的发现:一般来说,学校每年的学生年龄都规范于一个年龄范围 (以中学为例,永远是中一至中七 的学生群体),可是,教会群体的年龄却不一样。假设学生信主后加入一间刚刚成立的学校附属堂会,并且继续稳定参与,教会群体的年龄应与日俱增 (还未计算从社区来参与聚会 的各年龄组别的人)。诚然,因为配合学校的福音工作,短期内或许会吸引很多青少年人参加聚会,但长远来看,学校与堂会群体的年龄差距必愈来愈大。堂会一方面要牧养不断老 化的会友,同时又要兼顾每年为数不少的新生 (包括初中及高中)。面对以上情况,除非堂会拥有庞大的资源或不断聘请教牧同工,否则根本无可能同时承担双方面的需要。因此, 不少学校附属堂会的成立,只能够集中于借用学校资源或设施发展社区教会,学生牧养渐渐地变为次要或显得有心无力。 (注1) 院牧式的堂校合作方向 笔者曾接受临床牧关教育课程(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发现校园福音工作其实与院舍牧关性质类同,以院牧事工模式推动及发展校园福音工作,亦有其优势,现 选其中三方面作概括分享: 1. 广阔胸襟 香港现时普遍的院牧事工,均同时开放给不同宗派的教会参与。因为病人流量庞大,不可能单靠数名院牧便可面对众多病人的心灵需要。不同教会同时一起的参与 (例如:教会加 入成为院牧事工委员会的委员或动员弟兄姊妹参与定期医院义工服务),有助回应庞大的需要,并可按病人所住的区域作出适切的转介,带领他们或其家属于出院后继续参加教会聚 会。 虽然学生在学校的流动量不能与医院相提并论,但以中学为例,每年至少有两级高中学生毕业,同时亦有至少一级初中新生加入(还未计算每年的插班生和外校生),仍占全校学生 人数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办学团体应突破宗派上的限制,以传福音及关怀学生心灵需要为目标,除学校附属堂会外,可考虑同时开放给其他宗派教会群体进入校园,互相配 搭及合作,以致居住于不同区域而有意参加教会聚会的学生可得到适切的转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适切他们的教会。 2. 个人关顾 院牧事工其中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可以透过院牧或义工与病人接触,借著关怀、聆听、代祷和祝福,让病人从关系上体验神的慈爱,触抚他们的心灵。同样,学生亦需要个人在心 灵上的关爱。单靠基督徒教师和校牧,还未够全面,学校附属堂会如果愿意开放给不同教会的弟兄姊妹进到校园内,与学生定期接触、分享见证和彼此激励,他们必有更稳固的信 仰基础,增加成功转介教会之机会。 笔者曾与区内不少教会合作,发觉如果教会牧者能够成功动员教会本身的青少年群体,以本地宣教的心志进到校园里去接触学生,该教会的青少年事工的发展速度均较其他教会显 著(当然,还有其他配合的要素,包括培训、教导和牧养)。 3. 彼此配合 在医院中,院牧并非与医院各部门抽离,而是与医生、护士、社工甚至是病人家属彼此合作、互补不足,作全人的关顾。同样,校园的福音工作与各科应有紧密联系,其中最重要 的,必须与圣经科或宗教科合作。 在圣经科或宗教科等课程设计方面,笔者建议除正规课程要求之考试或企划外,可考虑与教会合作举办一些短期或长期活动,例如:慕道小组、栽培小组、周末的青少年崇拜、教 会团契聚会或小组等,让学生可选择性参与,以取代递交企划、功课或测验的成绩。事实上,从笔者过去经验所知,有部份学生最初参加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逃避功课,不论他们 的动机如何,已无形中提供了一个机会,除了让导师与学生在过程中建立更深入的牧养关系外,更可实践多元化教育,相得益彰。 注1. 假设学校每年平均藉举行福音聚会,并成功带领10%决志或慕道的学生参加附属堂会的聚会,对于学校附属堂会来说已不是一个小数目。可是,堂会可能还来不及承接,翌年 便再有10%决志或慕道的学生需要关顾,如此类推。倘若办学团体因宗派的问题,不愿意开放与其他教会合作,每年流失的青少年将会更多。因此,单靠一间学校附属堂会的承接力 是否足够回应和承接整个校园的学生需要?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