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还值得维护吗? 何志彬校牧 2005年8月20日星期六 上午5:11 传统家庭观现今受到莫大的冲击,其中一个原因是基于社会学的出现,使一切人类活动,包括:宗教、文化、经济及政治活动等视为社会化的过程。然而,社会学研究的性质属于 描述性,它有系统地分析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可是,社会学是否等同道德权威? 曾听过有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一个特制的铁笼内里困著几只猴子,中间放了一条香蕉,当牠们走近香蕉的时候,就自动向牠们射水,因此牠们往后有了共识,只要有同伴走近, 就会一同以"暴力"制止。此后,猴子们被逐一换走,因新换入的并不知道"实况",有意试图"破例"的"新仔"就立即被"制止",往后直至所有知道"真相"的猴子都被换 走,仍在铁笼内的"新仔"们仍旧不敢触摸,却没有一只知道原因。"因此有人问:"传统究竟有何价值?为何仍要固守传统?"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透过观察和描述,的确能有效并有系统地分析社会内各种现象(包括社会内各种的传统)。毕竟,社会学仍是社会科学的范畴,科学研究离不开假设和推论, 有其局限性,因此它只能够寻找到部份或绝大部份的"真相"。可是在传统的背后,除非有一个绝对性、普世性、约束性及有权威性的规范,以致人们不会随便轻易破坏,对社会 愈是重要,就愈不会轻易被人放弃,否则难以流传千代万代。可是,这规范又从何而来? 诚然,婚姻制度以一男一女为基础,是一个千古以来大部份社会中不变的"传统",然而过去这"传统"之所以牢牢的难以全面推翻,并非单是古时的人迷信。事实上,道德的源 头或规范可追溯于西方思想中的自然规律,正如人权思想的根源亦可追溯至古希腊的自然法规,他们重视人的理性和自然秩序;同样在东方的哲学思想,也强调天(自然)和人的关 系。以上等等思想均与基督教思想中的自然启示相呼应。虽然社会学对社会的描述和分析有著无可置疑的贡献,然而它不能制造道德源头。追源溯本,道德源头或规范至少是从自 然法规而来,若赞成基督教的观点,单是自然启示中的创造秩序已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无可否认,支持传统者必须认识及确定传统的源头和价值,否则只是为维护"传统"而支持"传统";同样,反传统者亦必须提出更有力的理由,去否定从自然法则和规律而来的 普世性道德源头,不要单为反传统而漠视了传统的价值。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现今受著多元社会观的冲击是难于避免,然而是否有人可作有力的评估和分析,证明传统婚姻制度以 外的选择必然对社会利多于弊?如欠有力的证据证明同性婚姻制度较传统婚姻制度更为有利,反对者何尝不是只为了维护"多元"而支持"多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