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後現代的社會裡,人們高舉多元及相對的價值觀,鼓吹沒有絕對真理及強調個人感覺,這風氣正嚴重地影響時下的青 少年,其價值觀和人生觀受到潮流文化有極大的衝擊:「無間道」成為現今人與人之間關係上的寫照、「斷背」成為真愛的代名詞;誰是誰非?是敵是友?真假難分!
現今一代的青少年實在極需要教會群體的關懷和牧養,正如丹.金博爾(Dan Kimball)所言:「後現代主義可能是青少年事工面對過的最重要事件之一。」(註1)然而每當談到教 會青少年事工,不少教會牧者也雪P到有心無力,傳道同工及長執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力去設計及籌劃教會青少年事工,可是往往力有不逮,參與教會青少年聚會的人數依然沒有明 顯增長,其事工甚至出現萎縮。究竟教會群體應從哪裡開始檢視和發展其青少年事工?教會青少年事工於現今世代又應有何範式轉移?
教會青少年事工模式簡介
根據Mark H. Senter III所編著的《Four Views of Youth Ministry and the Church》一書中總結出現今教會青少年事工最普遍的四種模式,分別以強調團契(Fellowship)相對強 調宣教(Mission)及專注教會現在的發展(Church of the present)相對於專注教會的將來發展(Church of the future)等四個向度而建構出來,其模式大致分為以下四大類別:
(一) 整體會眾模式(Inclusive Congregation Approach)
視教會青少年事工並非教會一獨立與其他會眾群體抽離的事工,主要方向是將教會的青少年及其青少年事工,結合於全會眾的教會生活裡,強調教會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的關係,建 立和諧及合一的氣氛,使青少年能夠融入教會群體及各方面的事工之中。強調教會每一種事工,都應與青少年相關。神要藉所有事奉的模式,包括:傳道(Kerugma)、敬拜 (Leitourgia)、教導(Didache)、牧養(Paraklesis)、團契(Koinonia)、服事(Diakonia)、見證(Marturia)及管理(Kubernesis),尤其是關注家長及針對青少年人的需要,視他們為 整體會眾的一份子,並使用他們回饋社群。重點在於青少年與全體會眾的關係及現時教會的發展。
(二) 預備訓練模式(Preparatory Approach)
強調教會青少年事工是教會對青少年的一種專門的事工,期望預備他們參與現存教會的生活,並成為將來的領袖、門徒或傳道人。青少年透過接受訓練及裝備下不斷成長,因此視 青少年事工為實踐和訓練青少年的事工。重點在於培訓及裝備,預備將來教會的發展。
(三) 宣教使命模式(Missional Approach)
認為青少年與成人之間有著文化上的障礙,因此教會群體應以宣教的角度進到青少年的世界,包括信主及未信主的青少年群體中,如學校和社區,使他們認識福音,帶領他們參與 教會聚會,接受裝備和造就。重點在於宣教及現時教會的發展。
(四) 策略性模式(Strategic Approach)
教會主要透過建立社區領袖及一些有恩賜於青少年事工的信徒,使一些教會為本的青少年事工(Church-based youth ministry)逐漸發展成為新的教會,以切合青少年的成長特性及 需要而發展教會事工,強調要不斷裝備及訓練青少年成為領袖,延續其事奉,由青少年傳道擔任新堂的牧師,使教會事工有延續性。 重點在於青少年彼此的關係和培訓,並教會將 來的發展。(註2)
除了上述四種模式之外Doug Fields亦曾套用了華理克(Rick Warren)的「目標導向教會」(Purpose Driven Church)教會事工及增長策略的五個教會目標向度,包括:傳福音、敬拜 、團契、門訓及事奉等來建構教會青少年事工,並根據上述的向度建立出九種健康教會成長的基本要素。(註3)
正視教會本質和使命的問題
然而上述所介紹的,只不過總結了較為普遍的幾種模式,其實各有優劣,根本上沒有一個所謂完美的模式可套用於任何一間堂會中。事實上,我們得承認策略或模式本身並非最終 極的目標,就算有了精心的策略,卻未能夠認清所持定的目標和方向,我們只是為事工而作事工,忽略了其事工背後更重要的教會本質和使命的重要性。正如胡志偉於〈正視「模 式熱」的陷阱〉一文中所言:「當教牧或教會領袖過份看重模式的成效,以為只要選擇正確合用的事工模式,就能保證事工一定成央A犯上事工浪漫化或簡單化的偏差。」(註4) 保 羅也提醒我們:「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林前9:26)
教會青少年事工屬於教會事工或事奉(Church Ministry)之一,然而若要檢視及發展教會青少年事工,必須從其根本入手,就是返回認識及確定教會應有的本質和使命。此外,其事 工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教會觀和事奉觀之上。Warren S. Benson亦指出教會青少年事工的哲學,必須從正確的神學觀開始,方可建構出有系統之青少年事工策略。(註5) 他認為「方 法必定從內而外的健全神學基礎中湧流而出」。 (註6)因此在檢視及建構教會青少年事工之前,教會群體必須先正視教會本質和使命的問題,才能夠建構出合乎聖經啟示的事工模 式。
從「道成肉身事奉觀」看教會的本質和使命
安德遜(Ray Anderson)藉「道成肉身事奉觀」探討教會的本質和使命有很獨到的見解,同時能夠幫助教牧同工在檢視教會事工發展方面,給予具導引性的指標:
首先,安德遜引用巴特(Karl Barth)的啟示觀來建構教會觀,指出「啟示」乃是「神的行動」,就是從聖經中查看神怎樣透過以色列,後來成全在道成肉身的耶穌身上的恩典行動 ,以致與世人達成和好(Reconciliation)的事奉。(註7)
其次,安德遜認為所有「事奉」乃是「神的事奉」(All ministry is God's ministry),亦即是說,教會事奉或事工的內容,必須根據神藉耶穌基督啟示給教會的和好事奉而決定 。(註8)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這世界,透過祂真正的人性(其人)及其虛己、倒空(kenosis)的行動,成為僕人的樣式,最後在十架上全然順服的恩典行動上(腓2:7) (其事),將神 啟示的道與和好的事奉,藉「道成肉身」這具體行動,完完全全地揭示及實踐出來,使人的生命得著更新變化。 (註9) 因此耶穌基督的其人其事也就是神性啟示的實體,同時亦成 為教會群體事奉的典範及其事工的本質。
換言之,教會群體有著延續耶穌基督藉聖靈的大能與人和好的事奉本質,其使命必須包括透過教會群體生命的更新和轉化,藉聖靈的大能學傚及見證主耶穌基督,透過捨己及倒空 的生活和事奉模式,使別人從這群體中認識及體驗基督具體的愛和臨在,引導他們認識福音,經歷生命的轉化。
小結
總括而言,神藉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方式來人間,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親歷人生苦難,體恤人的軟弱,並藉虛己及全然倒空捨己的救贖行動,使人在祂裡面藉聖靈得著生命的更新 、回復真正的人性、得著醫治、安慰並從罪中得釋放。以上「道成肉身」的行動向教會群體顯明了其事奉模式必須以耶穌基督的事奉模式為典範。(註10) 換言之,教會青少年事工 的模式在本質上,應根據上述「道成肉身事奉觀」以基督的事奉為典範和基礎,而並非單單依據時代環境的轉變,按著市場的需要、潮流的趨勢或社會科學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洞 見等因素,作為建構教會青少年事工模式的基礎。
註釋
1. 東尼.瓊斯著,陳永財譯:《後現代青少年事工》(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2003年),頁29。
2. Mark H. Senter III, ed., Four Views of Youth Ministry and the Churc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2001), xvi-xvii; 6-12; 40-45; 80-82;117- 127.
3. 九種要素包括9個P:1. Power of God; 2. Purpose; 3. Potential audience; 4. Programs; 5. Process; 6. Planned values;7.Parents; 8. Participating leaders; 9. Perseverance。詳見Doug Field, Purpose Driven Youth Ministry: 9 Essential Foundations for Health Growth(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8), 43-50 。
4. 胡志偉:〈正視「模式熱」的陷阱〉《教會更新21》第74期(2001年5月),頁1。
5. Warren S. Benson指出教會青少年事工的哲學,必須從正確的神學觀開始,其中包括需要有正確的神觀和世界觀,從而探討如何實踐於信徒及非信徒當中。他認為「教會青少年 事工不應建立在社會學及教育心理學的見識,而是在神的話語和啟示之上,因為一切真理就是神的真理,並且已默示於聖經之中,亦是教會青少年事工的基礎,它提供了其事工之 架構和內容」。詳見Warren S. Benson., ed., The Complete Book of Youth Ministry (Chicago: Moody Press, 1987), 17-19.
6. Warren S. Benson引用了Jay Kesler的觀點,指出神學最終比策略或方法學更重要。這並不代表神學可以取代方法學,而是方法必定從內而外的健全神學基礎中湧流而出。詳見 Warren S. Benson., ed., The Complete Book of Youth Ministry, 21.
7. 安德遜指出「耶穌不是來到世上介紹他自己的事奉,他的事奉是要完成父神的旨意,並藉神口中所出的每一句話而活著。而神起初啟示的行動,就是和好的事奉。」詳見曾立華 :〈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教牧神學觀的建立〉《教牧期刊》第1期(1996年4月),頁17。
8. Ray S. Anderson, The Shape of Practical Theology: Empowering Ministry with Theological Praxis(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2001), 7.
9.“The ordered priority of ministry before theology for Anderson means that God's own ministry, revealed by his act of grace, first in Israel, then fulfilled in Jesus Christ, is an act of revel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on behalf of a needy world. God has his own ministry, and the church as the body of Christ is simply obligated to enter into the participate in the continuing ministry of Jesus Christ out of God's grace alone.” 見Christian D. Kettler, ”The Atonement as the Life of God in the Ministry of the Church” in Christian D. Kettler, Todd H. Speidell, eds.,Incarnational Ministry—The Presence of Christ in Church, Society, and Family (Colorado Springs: Helmers & Howard, 1990), 59.
10.曾立華:〈近向二十一世紀的教牧神學觀的建立〉,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