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觀說起(上)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於2001年出版之《學會學習:終身 學習.全人發展》報告書指出,由於現今香港學生面對著知識型的社會、全球一體化、資訊科技的衝擊、事務的急促變化及日益殷切的德育需要,並且市民參與政府事務不斷增加 ,加上相互依存而又互相競爭的世界等問題 (註1),「香港教育統籌局」(下稱教統局)近年十分關注現時香港整體學校的課程發展,並積極作出檢視,強調學校課程必須協助學生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培養積極的態度,貫徹終身學習的精神,從而學會如何學習;培養各種共通能力,以便汲取和建構知識,奠定全人發展的基礎。(註2)因此近年本校常常談到 要以聖經的教導為基礎,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回應及配合教統局課程改革之要求。 然而,何謂「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用甚麼標準或原則去衡量一種觀點是否「正確」?既說是觀點,那不過是個人或群體對某些事情的見解,各人或許有自己認為「正確 」的標準。此外,廿一世紀是一個支持多元價值觀的社會,對於某人有價值的事物,可能對其他人來說卻恰好相反,現今人們對事物的價值往往被看為相對。難怪坊間常常有人為 著人權、民主政制、性文化及宗教自由等議題激辯,而教統局亦只強調學校課程要建立「正面」而非「正確」的價值觀。 於是有人會再問:「為何我們在多元價值的社會裡,卻不能夠彼此接納和共融?為何必須要以聖經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基礎?」誠然,這並非單是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問題,同時牽 涉到不同的「世界觀」,它主導著我們如何評價人生各項事物的價值,也引導著我們如何選擇人生的路向。 當代世界觀的本質 多元選擇的世界觀 自從人文科學興起,包括心理學及社會學的出現,都集中關注解釋人們藉著甚麼採納和維持他們對生命的看法,以及描述他們在某個時期存在的普遍意義。 (註3) 尤其從事知識社 會學(sociology of knowledge)研究的人,不斷為社會文化甚至宗教「現象」作有系統的分析和解釋。蒂德博爾(Derek Tidball)分析當代的世界觀時指出,人為了生存及在社會化 的過程中,不斷「創造自己的文化世界,自行賦予事件解釋和意義。…..人創造了自己的一套意義,便取得客觀地位,倒過來影響個人,塑造個人將來對世界的一切理解和解釋。 所有文化活動,不單是藝術和宗教,更包括科學,都是這樣建構出來的。」(註4)因此,社會學家不會關心社會上對與錯的問題,他們的職責只是描述事情怎樣發生,以致我們看到 這世界所提供的,不只是單一而是多元的世界觀。 相互緊扣的世界觀 理論上,就算有不同的世界觀,只要互不干涉或彼此接納,持不同觀點的人理應仍可繼續共處。問題在於廿一世紀,在全球一體化及資訊科技發達的前題下,在「地球村」生活的 人類,已不能像以往一樣的隱園田居、自給自足。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在某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互相緊扣著。 加之,環境的破壞、戰爭、經濟及政治的問題,比過去任何一個世代更迅速及廣泛地影響世界每一個角落。就以近年各地的同志運動及爭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問題為例,某些群體 堅持爭取「個人權益」的同時,往往涉及其他群體及社會整體的「個人權益」。正如曾特首近日對「肛交案」裁決的回應:「不應將道德私有化。」正正反映著現今不同的世界觀 彼此間緊密,並相互地影響著的關係。 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 貝格爾(Peter Berger)提出了三個塑造我們當代世界觀的因素,解釋了現今世界觀如何形成:首先,是現今人們對科技接受的態度,認為甚麼問題都可以藉理性得到解決方法,更 多知識、研究和金錢,就可帶我們到烏托邦。其次是官僚制度,認為甚麼問題都可以藉管理來解決,只談絕對公正和公平,在非人性的層面下運作。第三,就是剛才所談及的多元 主義,個人可以有無數選擇。(註5) 因此,當代的世界觀是一個強調可以靠人的理性、知識和努力達到完美世界的世界觀,各人有權選擇不同的方式和觀點以達到以上的理想,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論黑貓 或白貓,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除多元主義外,相對主義、世俗主義、個人主義及功利主義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形容當代世界觀的意識形態。 然而以上的觀點,卻忽略了以下因素: 第一、人的理性固然重要,卻有其限制,世上有很多事物並不能單靠客觀理性去解決;而後現代的社會更傾向「反理性」,以「感覺」和「主觀經驗」作標準。當然,這並非是絕 對正確。 第二、人雖然是尊貴和有價值,人文科學認為人有無限潛能,不過顯然是對人的本性抱過份樂觀的態度,忽略了人性的弱軟—罪性的問題,包括自我中心及自以為義; 第三、除非持相反價值觀的其中一方願意妥協或徹底改變立場,否則大家只能夠彼此寬容,卻難以共融,尤其是牽涉道德層面的問題。因此,在支持多元價值觀的社會裡,應可容 納不同的聲音,以社會整體的福祉為依歸,彼此陳述自己的觀點及展開辯論,而不是只重視個人利益。 註釋: 1. 香港特別行政區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政府印務局,2001年6月),頁i。 2.同上,頁4-5。 3.德里克.蒂德博爾著,陳永財譯:《靈巧好牧人:牧養神學導論》(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年),頁291-292。 4. 同上,頁292。 5. 同上,頁297-298。 本文原載於〈伯特利中學基督徒教職員簡訊〉2005年11月號,獲准轉載。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