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观说起(上) 何志彬校牧 2005年12月9日星期五 上午11:59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2001年出版之《学会学习:终身 学习.全人发展》报告书指出,由于现今香港学生面对著知识型的社会、全球一体化、资讯科技的冲击、事务的急促变化及日益殷切的德育需要,并且市民参与政府事务不断增加 ,加上相互依存而又互相竞争的世界等问题 (注1),"香港教育统筹局"(下称教统局)近年十分关注现时香港整体学校的课程发展,并积极作出检视,强调学校课程必须协助学生 ,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培养积极的态度,贯彻终身学习的精神,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各种共通能力,以便汲取和建构知识,奠定全人发展的基础。(注2)因此近年本校常常谈到 要以圣经的教导为基础,建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回应及配合教统局课程改革之要求。 然而,何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用甚么标准或原则去衡量一种观点是否"正确"?既说是观点,那不过是个人或群体对某些事情的见解,各人或许有自己认为"正确 "的标准。此外,廿一世纪是一个支持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对于某人有价值的事物,可能对其他人来说却恰好相反,现今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往往被看为相对。难怪坊间常常有人为 著人权、民主政制、性文化及宗教自由等议题激辩,而教统局亦只强调学校课程要建立"正面"而非"正确"的价值观。 于是有人会再问:"为何我们在多元价值的社会里,却不能够彼此接纳和共融?为何必须要以圣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诚然,这并非单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同时牵 涉到不同的"世界观",它主导著我们如何评价人生各项事物的价值,也引导著我们如何选择人生的路向。 当代世界观的本质 多元选择的世界观 自从人文科学兴起,包括心理学及社会学的出现,都集中关注解释人们藉著甚么采纳和维持他们对生命的看法,以及描述他们在某个时期存在的普遍意义。 (注3) 尤其从事知识社 会学(sociology of knowledge)研究的人,不断为社会文化甚至宗教"现象"作有系统的分析和解释。蒂德博尔(Derek Tidball)分析当代的世界观时指出,人为了生存及在社会化 的过程中,不断"创造自己的文化世界,自行赋予事件解释和意义。…..人创造了自己的一套意义,便取得客观地位,倒过来影响个人,塑造个人将来对世界的一切理解和解释。 所有文化活动,不单是艺术和宗教,更包括科学,都是这样建构出来的。"(注4)因此,社会学家不会关心社会上对与错的问题,他们的职责只是描述事情怎样发生,以致我们看到 这世界所提供的,不只是单一而是多元的世界观。 相互紧扣的世界观 理论上,就算有不同的世界观,只要互不干涉或彼此接纳,持不同观点的人理应仍可继续共处。问题在于廿一世纪,在全球一体化及资讯科技发达的前题下,在"地球村"生活的 人类,已不能像以往一样的隐园田居、自给自足。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在某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互相紧扣著。 加之,环境的破坏、战争、经济及政治的问题,比过去任何一个世代更迅速及广泛地影响世界每一个角落。就以近年各地的同志运动及争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问题为例,某些群体 坚持争取"个人权益"的同时,往往涉及其他群体及社会整体的"个人权益"。正如曾特首近日对"肛交案"裁决的回应:"不应将道德私有化。"正正反映著现今不同的世界观 彼此间紧密,并相互地影响著的关系。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贝格尔(Peter Berger)提出了三个塑造我们当代世界观的因素,解释了现今世界观如何形成:首先,是现今人们对科技接受的态度,认为甚么问题都可以藉理性得到解决方法,更 多知识、研究和金钱,就可带我们到乌托邦。其次是官僚制度,认为甚么问题都可以藉管理来解决,只谈绝对公正和公平,在非人性的层面下运作。第三,就是刚才所谈及的多元 主义,个人可以有无数选择。(注5) 因此,当代的世界观是一个强调可以靠人的理性、知识和努力达到完美世界的世界观,各人有权选择不同的方式和观点以达到以上的理想,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论黑猫 或白猫,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除多元主义外,相对主义、世俗主义、个人主义及功利主义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形容当代世界观的意识形态。 然而以上的观点,却忽略了以下因素: 第一、人的理性固然重要,却有其限制,世上有很多事物并不能单靠客观理性去解决;而后现代的社会更倾向"反理性",以"感觉"和"主观经验"作标准。当然,这并非是绝 对正确。 第二、人虽然是尊贵和有价值,人文科学认为人有无限潜能,不过显然是对人的本性抱过份乐观的态度,忽略了人性的弱软—罪性的问题,包括自我中心及自以为义; 第三、除非持相反价值观的其中一方愿意妥协或彻底改变立场,否则大家只能够彼此宽容,却难以共融,尤其是牵涉道德层面的问题。因此,在支持多元价值观的社会里,应可容 纳不同的声音,以社会整体的福祉为依归,彼此陈述自己的观点及展开辩论,而不是只重视个人利益。 注释: 1. 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政府印务局,2001年6月),页i。 2.同上,页4-5。 3.德里克.蒂德博尔著,陈永财译:《灵巧好牧人:牧养神学导论》(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年),页291-292。 4. 同上,页292。 5. 同上,页297-298。 本文原载于〈伯特利中学基督徒教职员简讯〉2005年11月号,获准转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