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圓舞曲】鏡花水月

【生命圓舞曲】鏡花水月
《馬克白》引領觀眾走進人性貪婪的世界,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十月中欣賞了由英國TNT劇團製作的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Macbeth)。TNT劇團於一九八○年創立,於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了不少具爆炸力的戲劇,其震撼力恰如其名 -「炸藥」(英文縮寫: TNT 即 Tri-nitro-toluene ) 、「新劇場」(英文縮寫: TNT 即 The New Theatre)。劇團作品著重音樂,特別委約作曲家全新配樂。導演與編舞亦緊密配合,善用演員駕馭戲劇、音樂、舞蹈的綜合能力。《馬克白》講述戰士馬克白因為女巫預言他會登基為王,久久不能釋懷,野心與邪惡的種子早已在其心中埋下。在心魔誘惑下,他與妻子密謀殺害國王。爭奪王位後,為了鞏固地位,不惜殺害所有妨礙他們的人。只是王位能保,惡果難免。鬼魂的出現、女巫的作祟,讓馬克白掙扎痛苦、瘋狂絕望不已。一位逃脫魔掌的戰士毅然興兵,以報全家遭害之仇,最後公義得以伸張。《馬克白》劇上演當晚全院坐無虛席。細膩的形體動作、一氣呵成的配樂、莎劇詩句的吟誦等,引領觀眾走進人性貪婪的世界,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人性的善與惡,從來就是一場無硝煙的戰争。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告子宣揚人性流水論,認為人性無所謂善與不善,如水一樣,「決之東則東流,決之西則西流」。孔子則提倡「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唱反調,宣稱「人之初,性本惡」。聖經《創世記》一語道出了人性善與惡的根源。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揭示了人性善的根源:人類原應像上帝一樣是慈愛的﹑聖潔的﹑公義的﹑至善的;是智慧的﹑創造的﹑有能的﹑自由的。只可惜亞當﹑夏娃吃了禁果,違背了上帝的命令,挑戰了至高者的主權。人類若恣意而行,一但失掉制約,人的道德就靠不住。莎士比亞名這套悲劇《馬克白》,正正揭示了人性惡的可怕,也點破了人性中的一些弱點。許多時候,人類的惡不易為人類本身的善所制服。

TNT的戲劇屢獲好評,然而再好看的戲,也有落幕的時候;再豐盛的筵席,也有散席的一刻。如莎翁另一名劇《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 的一段名句:「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男女不過是一些演員;他們都有上場的時候,也有落幕的時候。一個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幾個角色」(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就如《馬克白》中的語粹:「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劃腳的拙劣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色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着喧嘩和騷動,找不到一點意義」(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莎劇的語粹淡然點出鏡花水月的人生,參透箇中的道理。人生也許如聖經《傳道書》作者所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1:2);「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傳1:4)。彷如讀到《紅樓夢》的一段對白:「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是否「人不強於獸,都是虛空。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傳3:19-20)?若然人生如鏡花水月,人生又有何意義?是否一如莎士比亞背負黯淡哀傷的人生觀、陷入虛無飄渺的心態?

鏡花水月無疑是對世人的真寫,然而我們也可以對生命有不一樣的譬解:正因為生命如捕風、萬事如糞土,我們當有智慧的心,數算自己的日子,愛惜光陰、珍惜眼前人;行好事、好憐憫;成功時不驕傲自滿、跌倒了不失望氣餒。由認識生命的真寫,轉向追求永恆的滿足。縱使生命如鏡花水月、捕風捉影,我們也能活出有盼望的人生。

********* 作者為張美玲博士,現於香港大學任教,為銅鑼灣浸信會會友,曾任多屆理事及詩班班員。讀者可電郵至 lisa@hku.hk 與作者分享。

作者上期文章: 人生紅海 音樂‧人生 風雨同路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