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漫长而窒息的疫情时期后,中国知名的798艺术园区终于重新焕发生机。我在悦美术馆的个展《方言》也在这样的背景下缓缓拉开帷幕。然而,园区对展览的严格备案审查,使我作品中涉及基督教的主题与资讯被"善意提醒"需要删除。这让我的展览和策划推广陷入了两难境地。
作为基督徒艺术家,我的创作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信仰的视角与思考。我希望通过作品对那段压抑的特殊时期进行反思,并提供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维度。然而,当我发现自己的表达受到限制时,恰恰体验到了一种与我作品主题呼应的"有口难言"之感——就像戴著口罩,难以自由呼吸与言说。
不过,这种限制反而启发了我。我意识到,我的作品正是在回应那段时期中人类言语、思想和活动空间被压制的现实,也是在对当下"统一语言"叙事的抵制。于是,我决定在展览中再加入两件声音艺术作品。
第一件作品,是用我的家乡话(方言)吟唱童年时代的灵歌。这些灵歌曾是我奶奶在我生病或不适时反复吟唱的安慰之声,也是我成长记忆中温暖的摇篮曲。第二、三件作品,是用温州话永嘉场口音分别朗读圣经中两段与语言相关的经文。一段是讲述巴别塔事件中语言的分裂(《创世记》11:1-9),另一段则是描绘五旬节时方言重新合一的情景(《使徒行传》2:1-13)。
圣经中的巴别塔事件打开了人类语言的裂缝,语言变得混乱、彼此不通。然而,人类渴望重新建立"元语言"的野心却从未停止。艺术史的"一统叙事"也是如此——艺术世界似乎成了一个制造偶像的大工厂。随著人工智慧的发展,不同语言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似乎指日可待。但我思考的是语言的另一层含义:五旬节之后,语言不再是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障碍。正如《使徒行传》所描述的,方言成为一种神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它超越了理性与语法的限制,以一种有韵律的"失控"状态呈现其深刻的奥秘。
展览的主题《方言》也延续到了我的肖像创作中。这些作品没有模特,也没有参考图片,甚至没有依赖我的想像力。在创作时,我坐在空白画布前,等待某种"形象"的突然降临。我不知道"他们"是谁,来自哪里,但他们的出现是陌生而神秘的。我尝试以最快的方式,用各种材料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形象。然而,这个过程常常充满挣扎扎与徒劳。画布上的形象不断被修改、调整,但新的形象仍然会一次次浮现——他们总是未知的、全新的身份与角色。
尽管如此,这些肖像作品却有著某种奇妙的共性:他们或沈思,或注视,或被注视。他们似乎在卑微与痛苦中展现出一种荣光,仿佛在荒谬与黑暗中迎接某种突破。这些"形象"让我联想到《希伯来书》12章中提到的"云彩般的见证人",他们在静默中见证,也在注视中等待。
直到有一天,我拜访了一位年长的画家朋友。在看过我的肖像作品后,他凝视片刻,脱口而出:"方言!"我们彼此相视,仿佛恍然大悟。是的,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的方言",它们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边界,成为了人与神、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梁。
后疫情时代,我们的自由表达依然受到各种限制。但艺术正如同"方言",它无需依赖常规语言系统,却能触及心灵深处,传递超越现实的资讯与盼望。在《方言》展览中,我的作品试图回应那段压抑的历史,探索信仰与艺术的交汇——它既是对限制与分裂的反思,也是对和好与超越的盼望。
专栏作者陈久双博士,艺术家、艺术批评人。曾就读于清华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2007-2016),先后在牛津大学(2018)、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ISCS(2022-2023)做访问学人;作品曾参加芝加哥国际现当代艺术展、中国现代油画大展等展览。现工作、生活于香港、杭州。
【当代艺粹】专栏由《基督日报》与"香港艺术动力"合作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