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節由來
胡志偉指,「五一勞動節」來自1889年7月14日,各國馬克思主義者於巴黎召開代表大會,有法國代表提議把1886年5月1日美國工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的鬥爭日,定為五一國際勞動節。與會代表一致同意,通過了此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決議,從此全球不少國家就以此日,作為慶祝各地勞動者爭取合理權益的節日。
聖經肯定「勞動」的價值
他認為,從基督教信仰角度看,肯定「勞動」是美善而非咒詛。上帝創造大地、人類與萬物都是「勞動」,而人亦透過「勞動」確定身分,承擔管家職分,參與上帝對受造世界的護理(創世記1章28節)。因此,勞動是與創造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上帝賜福給人的媒介。從《聖經》新約使徒保羅都肯定「勞動」的價值,保羅指「要安分做工,自食其力」(帖撒羅尼迦後書3章12節)。
中世紀修士看勞動即祈禱
胡志偉指,勞動本身不是人犯罪後帶來的咒詛,相反是人於「勞動」過程學習成長,表彰上帝的榮耀。他以中世紀的修士為例,如「本督會」(The Benedictine Order)修士看「勞動即祈禱」,透過農耕、釀酒與手抄聖經,享受親近上主。修道者視個人安靜祈禱與親手「勞動」,皆為「上主之工」。只是後期的修道院運動,出現了偏差,選擇走「馬利亞」路線:只重靜修、貶低「勞動」。
勞動再定義
進入資訊科技年代社會側重知識型,「勞動」的涵義不再局限於基層或低技術工人,在知識型社會的員工,無論從事哪一行業,均要成為「知識工人」。胡志偉認為,勞動節假期提醒我們「智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同樣重要,對整體社會都有貢獻。
固此,基督徒可以正面慶祝勞動節,並非因節日的由來,而是我們所信的一位神,是既勞動又能安息,我們可以勞力工作之餘,也可享受勞動得來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