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所周知張天和牧師是香港神學院的院長,但許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原來他不僅擁有深厚的改革宗神學背景,同時也有深厚的五旬宗與靈恩背景。
在長達兩小時的訪談中,溫文儒雅、語氣平和的張牧師更像一般印象的傳統福音派牧者。帶著對靈恩運動的深刻觀察,以及在福音派與靈恩派中交互體驗的信仰旅程,令他成為香港基督教界一個特別的橋樑。
從傳統到五旬宗的信仰轉變
張牧師自小在崇真會和中華傳道會等傳統福音派教會成長,後來卻加入了一間五旬宗教會——四方福音會。他回憶道:「我自小就返崇真會,但是因為我住得遠,所以我一直返中華傳道教會。但後來決志信主,我就返一間五旬宗的教會,就是四方福音會」。
四方福音會是第一波五旬節運動的三大宗派之一。然而他加入四方福音會時正值香港靈恩運動受傳統教會打壓的時期:「六十年代一位著名粵語片明星梅綺(江端儀)所參與的教會對靈恩的極端立場引起極大爭議,靈恩被嚴厲批評,甚至被視為異端。我剛剛回四方福音會的時候是1975年左右,正值香港的五旬宗教會被一些傳統的教會打壓的時期。」在此背景下,很多五旬宗的教會完全失去了靈恩的色彩,除了提及聖靈外,方言、聖靈充滿等都鮮少被提及「當時的這些五旬宗教會其實他們的路線都是很傳統的,一般都不會特別強調講方言。」
後來張牧師進入對於一家在靈恩立場非常謹慎的福音派神學院,他五旬宗背景立即備受關注:「我進入神學院的時候,其實我本身教會都不是很靈恩或者特別關注聖靈,但是我考入學院的時候,他們集中問我關於聖靈充滿,聖靈的角色,諸如此類的問題」。
甚至在實習安排上,他也因五旬宗背景而受阻:「學校無法安排做教會的全職實習,後來才知道原因就是教會不接納靈恩背景的人,他們講得很明白,就說怕我『教壞』他們的會友。」最後他終找到實習的教會,卻只能做圖書館、翻譯、編輯等雜事,被安排在無法接觸信徒的位置。
畢業後,張牧師回到四方福音會侍奉了數年,當時教會靈恩色彩依然缺缺。「當時我們教會與傳統福音派完全無異,甚至方言禱告都沒有。我們只是聽過一些長者緬懷說以前教會很復興、有醫治事蹟等等,但是在我返教會的時候已經完全沒有這些,什麼(靈恩)的味道都聞不到的,所以我出來事奉的時候都是保持著這個現象。」
直到一位新的美國宣教士擔任區監督,質疑宗派為何完全失去五旬宗的特色,開始大力整頓,重新教導四方福音會的靈恩觀,才促使張牧師開始認識靈恩相關的課題:「他與我們這些堂主任約談,告訴我們四方福音是這樣這樣的,就和我們去討論關於聖靈的問題。當時我和他爭論得很厲害,提出很多質疑的,甚至乎某個程度我是屬於反對的。但是那個牧師很好,他說:『你不要只聽人講,你自己看聖經。』我當時有個想法:如果四方福音會我服侍的教會它返回五旬宗的路線,而我在神學上不能接受,我就會離開那個事奉。」
後來他透過查考聖經,接受了《聖經》中強調聖靈工作的方向,「當時我去看聖經,發現到強調聖靈是一個正確及需要有的方向,原因是耶穌回到了父神的右邊,現在與我們同在的就是聖靈。如果按神學來說,聖靈是取代耶穌保惠師的位置,是另外一個保惠師,所以要強調聖靈。我覺得那個信仰方向是正確、沒有問題的。」
聖經的查考、加上四方福音會未將方言視為「聖靈充滿的唯一憑據」,他選擇留下並被按立為牧師:「所以某程度上我是一個『五旬宗背景的牧師』。其實當時整個宗派裡除了我們的監督是很熟悉靈恩神學之外,沒有一個教牧同工來自五旬宗神學背景,一個都沒有。所以我們整個宗派都是仍然很福音派的一個宗派。」後來他透過參加四方福音會的國際性會議,才第一次經歷短詩敬拜、方言禱告等,打開靈恩的眼界。
香港靈恩運動的歷史與演變
張牧師介紹靈恩運動分為三波:「第一波我們叫做五旬節運動,就是五旬宗運動。五旬節運動的重點就是由一個很傳統的福音派甚至是很僵化的教會,然後開始復興,強調聖靈的工作,所以就衍生了五旬節派,三個代表宗派是五旬節聖潔會、神召會以及四方福音會。去到60年代,就是叫做『靈恩運動』了。」他解釋,靈恩運動有一個特點,就是人無須在特定宗派,在原屬宗派去見證聖靈的復興工作。到八十年代就產生第三波靈恩運動,出現「權能佈道」的浪潮,強調透過強烈的聖靈的醫治帶來教會的復興,因此靈恩運動其實可說是「教會復興的運動」。
香港的靈恩運動亦經歷數個階段。在七十年代,「靈恩」被視為異端遭打壓,導致五旬宗教會趨於保守,幾乎保守福音派教會無異。八十年代,香港教會的敬拜模式仍以傳統聖詩為主,鮮有短詩或靈恩式敬拜。然而,約1987年,隨著第三波靈恩運動的興起,香港教會氛圍開始轉變。一些福音派領袖如蔡元雲醫生等受多位著名的福音派前輩包括韋約翰 (John White)、狄積奇(Jack Deere)及鍾馬田牧師的影響,對靈恩現象持開放態度。其中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前舊約教授狄積奇(Jack Deere)轉而成為靈恩運動的神學發言人,甚至來港舉行聚會,令香港一批福音派領袖成為本地靈恩運動的中堅份子。此外鍾馬田牧師的一本著作《不可言喻的喜樂:認識聖靈的洗》(Joy Unspeakable)也對華人基督教界產生了衝擊。復興佈道家侯樂道牧師(Rodney Howard-Browne),還有備受爭議的辛班尼等大師級靈恩派領袖都曾來港舉行復興及醫治聚會,對香港產生了不少的影響力。
從抗拒到接受的個人靈恩經歷
方言問題是靈恩派與福音派之間的一大鴻溝,他說:「方言禱告是五旬宗靈恩背景的教會和福音派的教會的一種很大的鴻溝,一個很大的爭論點,非常的爭論點。」
張牧師坦承,他最初對靈恩現象持保留態度,特別是對方言,因為他觀察到一些講方言的信徒和傳道人存在優越感。然而他渴望親身經歷,並向神禱告祈求方言恩賜。最終,在一次夏令會私禱中他也領受了方言:「在個人的時間,我一個人在神的面前單獨面對神,認罪,就是在一個這樣的情況之下領受方言的。神真的是很恩待的,在我沒有聽到任何其他人講方言的情況之下,去領受講方言的」。他形容首次領受方言的感受是「很平安,很甜蜜,而且跟神的關係是很緊密」。
對於「聖靈擊倒」,張牧師最初也抱懷疑態度,認為人為推倒造成的假像。但妻子的經歷改變了他的看法:「我太太在一次聚會中,在沒有被推的情況下經歷了『聖靈擊倒』,當牧師吹氣的時候,她就雙腿發軟無力,倒在地上。」這個親身見證讓他意識到這並非虛假。
後來他自己在侯樂道牧師的特會上親身經歷了聖靈擊倒:「侯樂道牧師祈禱之後,我沒有跌倒,然後他就繼續為其他人祈禱。然後他走過了一兩個人左右,就回頭對我後面服侍的人說,他說你不要走,在這個人的身上會有些事情發生。當牧師說完這句話的時候,我就感受到很強的推力,不是人的力,是一種力去推我。後來我就跌下去,並且不是往後,而是轉了一個圈面向著會眾跌下去。躺著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像浸在一條河裡,被一些水沖刷,去潔淨。在經歷時我是清醒的,知道周圍發生的事情的,還聽到會友在那裡議論紛紛說:『張牧師也倒下了,張牧師也倒下了!』」他感到奇妙非常:「因為我在教會講過,我是不接受這件事的。所以我覺得神的安排是很奧妙的,就是你告訴這個會友你不接受這件事,他就讓你在會友面前經歷。神就是這樣給我的經歷。」
這次經歷對他影響深遠,帶來了生命和事奉的更新:「那個轉變的其一,就是我整個屬靈的生命更新,和整個侍奉的生命更新,那種的更新我會說,讓我真的『做回一個牧者』,讓我得著一個牧者的心。」他笑說「我太太最明顯是一個見證人,她經常跟別人說好像『嫁給了另一個人』。」
對福音派與靈恩派的看法與利弊
張天和牧師雖受傳統神學訓練,但擁有豐富的靈恩經驗。他承認靈恩教會普遍存在聖經教導薄弱的問題。他批評許多靈恩教會過分強調經歷,卻忽略了這些經歷對信徒生命是否有的長遠影響:「我非常強調靈恩和靈果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有經歷而沒有生命的轉變,會成為屬靈的驕傲」。他強調,屬靈經歷的重點在於是否結出生命的果子,帶來生命的更新和改變。
他又用「火與燃料」比喻聖靈工作與聖經真理的關係:「聖經的真理就是我們的燃料,聖靈的工作是『那把火』,聖靈的工作是將那把火點燃起來。所以當我們有真理的基礎,有聖經的底子,然後有聖靈的點燃,那個人就很powerful了。但是如果你沒有了真理的根基,和真理的持續的學習,其實我們五旬宗有個說法,這只是『虛火』——表面上很熱切,但是其實是不持久的,所以經常去參加特會不斷保持著那些火。」
張牧師認為靈恩派教會需要在真理上更扎根,而福音派教會亦需要更開放地認識聖靈:「如果不強調聖靈,究竟在他整個生命或侍奉,他侍奉的力量從何而來呢?」他期望福音派教會在認識聖靈上更開放,不再視接觸靈恩為「洪水猛獸」。他又認為福音派教會如要認識聖靈和靈恩,必須要給會眾有正確、中肯、客觀的教導。他更指出一些福音派的牧者由於有更扎實的聖經基礎,在經歷聖靈後能有更大更持久的影響力。
香港基督教的靈恩現況
張天和牧師觀察到,香港基督教界目前對靈恩運動的態度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堅決反對,甚至視靈恩教會為異端;另一類是福音派,但對聖靈工作持開放態度;還有一類是程度不一的靈恩派教會,其中極端者有可能走向異端 。
他指出靈恩派教會五花八門,體系複雜,例如有部分五旬宗派的教會實際上反對方言,反對靈恩,這與其堂會獨立註冊的特性有關 。此外,五旬宗教會因過於看重屬靈領袖的恩賜,容易因人事問題而頻繁分裂,導致許多獨立靈恩教會的出現 。
他解釋,「說方言」是五旬宗/靈恩背景教會與福音派教會之間的一大鴻溝和爭論點。神召會(如韓國純福音教會)的教義明確將「說方言」視為靈浸起初可見的憑據。由於神召會是影響最廣的靈恩宗派之一,導致許多人誤以為所有靈恩派都持此看法,但實際上大部分靈恩教會並不一定將方言作為靈浸的憑據,四方福音會本身在教義上就沒有強調方言是憑據。
儘管如此,張牧師也注意到華人教會對聖靈的態度已有所轉變,許多非靈恩派教會現在也更常在禱告中提及聖靈的幫助,這在過去是禁忌 。然而,他提醒部分靈恩派教會仍存在教導薄弱的問題,過於側重經驗而忽略了教義和聖經的深入教導 。
後記
親身經歷了靈恩的洗禮,又作為福音派神學院的院長,張牧師嘗試彌合靈恩派與福音派之間的鴻溝。他說:「我們的信仰的生命裡面有很多東西我們都不認識,我們卻是要不斷地學習,並願意開放自己在神的面前來經歷和體驗。」
在結束的禱告中,他禱告:「求主特別幫助香港的教會,在這個問題上仍然有很多討論,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我們需要主自己在當中來引導,讓不同背景和宗派的人能夠更多開放的討論、更多彼此的學習、彼此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