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張小鳴:談教會‧文化‧思潮

訪張小鳴:談教會‧文化‧思潮
張小鳴認為應在後現代思潮中尋找出路而非盲目對抗。(圖:FES)
廿年前,一名年輕小伙子時大專畢業,投身基督教出版事工。四年後,他再轉職另一間出版社,一做十年,主力靈性書籍。他慢慢地發現,不同年代的人會孕育出不同的靈性特質,而了解靈性離不開了解文化,於是他決定要「道成肉身」,由下而上,從文化思考著手改造心靈空間。

他就是FES出版總監張小鳴。

談文化

張小鳴十多年關心文化,在他看來今天教會的內容遠遠趕不上新思潮、新文化的步伐。「世界的變化會帶來新的paradigm,是信仰未必能夠對應的。」

「過去世界從現代進入後現代,這過程中信仰內容對應現化而生;但當世界進入後現代時,信仰便對應不上,如仍用現代的一套模式來闡述信仰,對在後現代世界中成長的新一代來說便難以適應,所以我們要重新思考如何對應,以致讓受眾明白怎樣生活。」

今天不少教會視為「十惡不赦」的後現代主義在張小鳴眼中卻並非那麼糟糕:「我尊重今天不少教牧長執對後現代的看法,但這種看法令他們失去了解後現代的動力。他們所牧養的對象在後現代下環境下長大,以致他們訊息的傳遞產生了很大的落差。」

在一般教會對後現代思潮保持距離的同時,張小鳴似乎視「擁抱」它為更佳的戰略。「以我的觀察,教會普遍較社會文化走得慢一點,如果我們這方面可以走快一點,能與我們的受眾更接近,用他們的語言,文化,理解事物的方式將道理立場傳給他們。」他認為在結論和立場不變的大前題下,用後現代的敍事、故事方式的「語言」去解說,比起傳統單一的邏輯線性解說更能令受眾明白和接受。這方面他覺得教會仍未能掌握好。

談青少年

今天的張小鳴在FES事奉超過8年。當不少教會慨嘆青年人不會思考、亦不愛阅讀的當兒,從事年青事工的他有不同的看法。

「今天的年輕人在圖像聲音媒體下長大,自然地少看長篇累贅的文章,但我又發現為數不少的年青人中,只要能與他一起、鼓勵他讀文字為主的文章,很多年青年都是可以的。」

「我覺得較多較會圈子的領袖,用取易捨難的方式,教會不自覺為希望有更大效應用更多圖像聲音吸引他們,久而久之他們思想欠缺邏輯感覺。但年青人不是無這樣的能力,鼓勵他們後,為數不少他們可跨出一步進入阅讀和思想世界。」

他又為青年人抱不平:「我們希望年青人跟著我們的想法去做,,否則就埋怨他們。但這樣對他們很不公平,因為包圍今天青年的不是文字,而是圖像聲為主。不少信仰群體和教會說年輕人不思考、無感覺。如果我們只責怪他們,不幫助他們思考及幫助他們內涵的提升,這些成人和教會領袖可說是自相矛盾。我們應給青年人空間提升自己」

張小鳴現致力透過FES的文字事工,配合FES的活動,希望培養在聖經基礎上扎實信仰,並與世界思潮文化互動的年青人。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