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修道士拒绝屈服世俗的压力,不愿以虚假的我面对世界,并且抗衡世俗的权力。有些过著完全独居生活,被称为隐士;有些则组成社群,定期聚集祈祷和分享智慧。
沙漠教父祷告方式给现代信徒的挑战
沙漠教父给人的印象是"不食人间烟火",时刻诵经祷告。陈韦安澄清,这群修道士虽然过著简朴生活,但其实都是努力工作,因为他们的观念是"不可懒惰",视懒惰为罪。
今天的信徒退修时一般也会颂读经文,而沙漠教父则是"不住的祷告"。他们的祷文就是《圣经》经文内容本身,不断重复,每次约8分钟,每日诵读1000次,目的是将祷告成为生命。"他们的祈祷甚至去到一个地步就是不觉得自己在祈祷,是一种生活常规,将自己的心思意念完全放在上帝里面,所以『完全独处安静』就是沙漠教父所『做』的事情。"
陈韦安反问:"今天的信徒能否时刻祈祷,在工作的时候、开会的时候都祈祷? 现代人可能难以做到,因为工作不可以分心,但沙漠教父正是追求这种属灵的高峰,信仰生命不受人世影响。" 来自旷野的呼唤 "旷野"给人的印象就是荒芜,远离尘土,适合默想省思。陈韦安曾经带领弟兄姊妹上山退修,实际经历是受到蚊虫叮咬,难以集中精神,祈祷大受影响。
原来现实上,旷野是予人很大挑战的地方。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灵修导师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在其著作《静思集》中探讨了旷野的双重性质。默顿称旷野为"痛苦之地",是魔鬼出没、仿如没有上帝的同在的地方。耶稣40日在旷野期间,没有食物,身体容易疲倦,还要面对孤独,亦是似乎受上帝离弃的状态。所以在旷野谈论上帝其实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旷野是上帝创造的,在祂眼中为宝贵。正因为旷野对人类没有价值,没有吸引,没有可开发之处,因此它反而成为一群追求寻回自己的人的理想居。因此在旷野的灵性旅程中,有危险也有机遇。耶稣基督亦在这令人发疯的地方深化自己的救赎使命。
陈韦安说:"在今天充满噪音、令人分心、著重表面的时代,旷野的呼唤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信徒更加重要。正如默顿所言,我们可能无法完全像沙漠教父那样生活,但我们必须像他们一样,彻底打破一切缠绕我们精神的锁链,找到我们真实的自我。"
找回"重新发现上帝的按钮"
他呼吁信徒谨记沙漠教父的核心教导:爱高于一切,谦卑是真智慧的基础,"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在的转变。在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我们可以找到面对现代抗逆的力量和指引。"
最后,他提醒信徒:"今天我们去退修独处时,也要本著进入旷野的心情,重点不在于阅读多少灵修文章,而是发现上帝,好像一个『重置』(reset)的按钮,重新量度我们与上帝与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