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韋安牧師:沙漠教父「曠野神隱」對現代退修操練的啟示

陳韋安牧師:沙漠教父「曠野神隱」對現代退修操練的啟示
陳韋安牧師。(圖:維基百科)
陳韋安牧師:沙漠教父「曠野神隱」對現代退修操練的啟示
沙漠教父聖文迪米亞努斯 (St.Vendimianus)在曠野隱居的畫像,約西元 1000 年,出自巴西爾二世 (Basil II) 的《聖典志》,現藏於羅馬梵蒂岡圖書館。(圖:維基百科)
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陳韋安牧師在「爾道預苦2025三合一運動」4月9日課堂上,探討沙漠教父的屬靈操練對現代信徒的挑戰,呼籲信徒本著進入曠野的心情重拾深度靈修,重置與上帝的關係。 陳韋安牧師指出,沙漠教父的退隱曠野修道與今天信徒的退修是兩種不同的觀念。現代教會舉辦的退修會雖然遠離城市,但環境多是鳥語花香的大自然,三餐飯食按時供應,除了祈禱還有其他各式多元化活動。然而,第三至第四世紀興起的修道士前往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的沙漠過隱修生活並非為了遠避繁囂,而是尋求救贖,在基督裏尋找真實的自我。

這些修道士拒絕屈服世俗的壓力,不願以虛假的我面對世界,並且抗衡世俗的權力。有些過著完全獨居生活,被稱為隱士;有些則組成社群,定期聚集祈禱和分享智慧。

沙漠教父禱告方式給現代信徒的挑戰

沙漠教父給人的印象是「不食人間煙火」,時刻誦經禱告。陳韋安澄清,這群修道士雖然過著簡樸生活,但其實都是努力工作,因為他們的觀念是「不可懶惰」,視懶惰為罪。

今天的信徒退修時一般也會頌讀經文,而沙漠教父則是「不住的禱告」。他們的禱文就是《聖經》經文內容本身,不斷重複,每次約8分鐘,每日誦讀1000次,目的是將禱告成為生命。「他們的祈禱甚至去到一個地步就是不覺得自己在祈禱,是一種生活常規,將自己的心思意念完全放在上帝裏面,所以『完全獨處安靜』就是沙漠教父所『做』的事情。」

陳韋安反問:「今天的信徒能否時刻祈禱,在工作的時候、開會的時候都祈禱? 現代人可能難以做到,因為工作不可以分心,但沙漠教父正是追求這種屬靈的高峰,信仰生命不受人世影響。」 來自曠野的呼喚 「曠野」給人的印象就是荒蕪,遠離塵土,適合默想省思。陳韋安曾經帶領弟兄姊妹上山退修,實際經歷是受到蚊蟲叮咬,難以集中精神,祈禱大受影響。

原來現實上,曠野是予人很大挑戰的地方。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靈修導師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在其著作《靜思集》中探討了曠野的雙重性質。默頓稱曠野為「痛苦之地」,是魔鬼出沒、仿如沒有上帝的同在的地方。耶穌40日在曠野期間,沒有食物,身體容易疲倦,還要面對孤獨,亦是似乎受上帝離棄的狀態。所以在曠野談論上帝其實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另一方面,曠野是上帝創造的,在祂眼中為寶貴。正因為曠野對人類沒有價值,沒有吸引,沒有可開發之處,因此它反而成為一群追求尋回自己的人的理想居。因此在曠野的靈性旅程中,有危險也有機遇。耶穌基督亦在這令人發瘋的地方深化自己的救贖使命。

陳韋安說:「在今天充滿噪音、令人分心、著重表面的時代,曠野的呼喚比以往任何時候對信徒更加重要。正如默頓所言,我們可能無法完全像沙漠教父那樣生活,但我們必須像他們一樣,徹底打破一切纏繞我們精神的鎖鏈,找到我們真實的自我。」

找回「重新發現上帝的按鈕」

他呼籲信徒謹記沙漠教父的核心教導:愛高於一切,謙卑是真智慧的基礎,「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內在的轉變。在這些古老的智慧中,我們可以找到面對現代抗逆的力量和指引。」

最後,他提醒信徒:「今天我們去退修獨處時,也要本著進入曠野的心情,重點不在於閱讀多少靈修文章,而是發現上帝,好像一個『重置』(reset)的按鈕,重新量度我們與上帝與世界的關係。」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