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聾人社群在教會裡亦是有特別需要的一群。香港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最新一期《譯經使者》中探討了聾人群體明白《聖經》時的困難,以及在幫助聾人信徒理解神的話語上所作的特別努力。
在《看我今天怎麼說》電影中,聾人女主角想學習口語以融入主流社會,但最後強烈感到手語才是最由心而發的表達方式。作者黃佩思寫道:「素恩(電影主角)的故事正正展示了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的信念,就是母語是最有效的溝通途徑,語言與身份認同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作者指,手語就是聾人的「心底的語言」,因此手語翻譯的聖經無法用別的文字取代。
聾人難以明白聖經與生活的關係
幸而神興起化名「手物夫婦」的宣教士夫婦幫助這群體。他們是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的宣教士,在東南亞及其他亞洲地區作手語聖經翻譯工作。他們對聾人有特別心志,不單自己學習手語,也進入聾人文化中。他們認識聾人翻譯員、信徒和牧者等,特意了解他們的需要,並尋找幫助他們的方式。
手物夫婦發現到,聾人難以建立與神話語的聯繫:「一些地方的聾人並未熟悉使用翻譯好的聖經,神的話語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無關痛癢。」
此外在譯稿閱讀理解測試時,卻發現他們對聖經難以有深入的理解:「被邀的聾人對聖經故事回應很正面,覺得從中能認識神的偉大。可是被問到經文與他們的生命有何關連時,他們卻未能表達從經文學習了甚麼,或對他們有甚麼意義。」
他們觀察到,不少聾人教會由健聽牧者牧養。健聽牧者講道時,常常要用很多篇幅解釋一些聖經字詞,尤如作「識字教育」;而基於表達的困難,講道內容也常常簡化為信仰指令,諸如「你要跟從神」、「你要聽從神的話」之類,聖經訊息被簡化,令他們難以將神的話語應用在生活裏。
手物夫婦也觀察到一些國家的文化隱藏着階級、尊卑的觀念,聾人難以表達,教會領袖也未能了解聾人的想法。手物夫婦看到這些溝通缺口,因而希望成為橋樑,盼望為健聽的牧者對聾人的牧養提供新方向。
推動「與聖經聯結」助聾人應用神話語
聖經翻譯並不只是文字上的翻譯工作,而是將神話語帶進人心的工作。手物夫婦與各地手語譯經團隊和伙伴推動「與聖經聯結」(Scripture Engagement )事工,幫助聾人在生活各個層面應用聖經經。經不多摸索,現時最少有五個東南亞國家發展與聖經聯結事工,包括推動創傷治療(Trauma Healing)、民族藝術(Ethnoarts)等。手物先生亦致力幫助健聽領袖與聾信徒之間彼此溝通的工作,以及為他們提供支援。
「與聖經聯結」也積極製作影片,將聖經經文與他們的生活場景聯結起來,以戲劇形式演繹拍成有創意的影片。特別的是,整個拍攝和製作過程都由聾人一手包辦,手物先生則會檢查影片內容和手語表達在神學上是否正確。
其中一個影片用「耶穌平靜風和海」的經文,加入了聾人在職場面對困難的戲劇故事,引導觀眾明白在生活中不要只看面前困難,而要仰望神:「這些影片幫助聾人群體明白聖經不只是說『神很了不起』、『神很偉大』,而是蘊含豐富的真理。跟從神也不是只依循簡化的指令,而是在生活許多細節上應用神的話語,建立活潑的信仰生活。」
全球各地「與聖經聯結」工作仍在起步階段,譯經使命仍有漫漫長路。當中他們面臨的挑戰之一是掌握如何服侍聾人才真正於他們有益、切合他們的處境,以及如何讓聾人自己能明白、思考和應用聖經。
黃佩思最後寫道:「但願我們每個人、不論健聽的或是聾的,都能常常看到『神怎麼說』,在生活中實踐祂的話語,懂得真正的尊重、溝通與共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