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于循道卫理观塘社会服务处Methodist City Space举行,并设线上及实体同步举行。
廖广申医生:拆解自杀迷思 评估自杀风险
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副总监廖广申医生表示,个人完美主义、学校频繁考试制度等都是压力源头,可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亦会增加自杀风险。
廖医生曾接触学生因觉得被老师针对、选错科目等原因而产生自杀念头。他提醒如学生突然有写遗书、谈论死亡或离别、在不寻常情况下道别、突然赠送珍爱物品等异常行为,又或者情绪突然转变,例如从沮丧低落转为异常平静甚至开心,这种反常表现最需要父母和老师警惕。
他又指坊间有一些极错的迷思诸如"说要自杀的人不会去做"、"直接问对方是否不想活下去会刺激他去自杀"这些说法大错特错。相反,学生发出自杀讯息往往是希望被听见和被在意,因此必须严肃看待所有相关讯息。此外根据研究与临床经验,开放对话反而能提供倾诉机会,并不会提高自杀风险。
廖医生提醒如身边人出现自杀念头时,应协助其重寻生存意义,提醒对方自杀无助解决问题。但长远而言,情绪教育比知识传授更重要,最好做法是需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个性、积极态度、宽阔胸怀与坚忍精神,即使学业表现普通,仍能保持乐观心态。
廖医生说:"信仰能帮助孩子理解,上帝创造我们本是为了人喜乐,祂赐予我们家人与朋友的关系,使人知道从不孤单。"他又鼓励父母带领孩子参与主日学、阅读圣经,以经文作为支撑力量,让他们学会以耶稣为生命力量的来源。
林一君牧师:用同理心回应学生当下处境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钻石堂堂主任林一君牧师曾挽救意图自杀学生。曾有一名女学生因被同学嘲笑其容貌丑样,亦不被父母谅解,愤而离家出走意图轻生。校方求助后,林牧师及时在山上救回女孩送院,持续陪伴直至康复。另女生在天台跳楼自杀前致电向她道别,她即赶赴现场劝阻,该女生现已成为教师并信主。
林牧师亦结合社工与校牧经验,分享与年轻世代同行秘诀。她会透过线上游戏陪伴年青人,有男学生因学业困惑向她倾诉,如今也成为教师。她指出,虚拟空间有助年轻人敞开心扉,鼓励牧者善用网络平台沟通,关键在于避免批评、优先接纳情绪,例如以"耶稣也曾受欺凌"用同理心回应当下处境的学生,与他们共同寻求方法走出低谷。
李奕亨老师:为学生打气引导正面思想
现于新生命教育协会吕郭碧凤中学任教的李奕亨老师正是当年曾向林一君牧师倾诉学业困惑的男学生。他说:"当时很努力读书,可惜成绩不如理想,读得很不开心,想揾人倾诉。"幸得教会的弟兄姊妹支持,并依靠圣灵渡过难关。
如今角色转换,他以老师身份关顾新一代学生。曾有学生因成绩欠佳胡思乱想,"将未发生的事想到好恐怖"他便以自身经历开导和安慰对方,并支持他说:"即使读书成绩不好,你依然是我的学生!"
他又会在测验卷写下圣经金句和鼓励语,为学生打气,当他们遇到难处时想起耶稣的话,借以勉励学生"人生很多难题未必解决到,但上帝是最大的保障"。
从当年的受助者成为今天的助人者,李奕亨领悟到上帝赐予的恩典与能力足够渡过难关,他亦以此信念帮助年轻人抗衡绝望、防止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