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女士以作為「五十後」的香港人而感恩,因為有機會成為歷史上民主運動的見證人。她回憶89年事件萌芽開始,她和仁智放工就立即回家,熱切地關注事件。悲劇發生後的5月20日當天香港掛起八號颱風訊號,她與仁智把孩子交給家佣,就拿著雨衣參加遊行。雖然風雨飄搖,但參加的人很多,那記憶讓她無法忘懷。
自此開始,當時在中國神學院研究院任教基層福音課程的潘仁智就常與學生一起談論有關中國及民主的話題。此外她與仁智每年一定會一起參加六四禱告會及六四燭光晚會,從不會缺席,登報的祈禱文亦不會缺席,希望有一天六四事件能得到公平的對待。她說:「一年一年過去,有時會失望,似乎只能不斷等待。但每一年等待都帶來不可忘記的訊息:這事留下很深刻,真確存在,無人能拿走,所以一定要出席及堅持,盼望民主在中國能實現。」她與仁智並家人跑到北京天安門廣場,站在廣場上祈求有一個民主的政府。「我們不單盼望中國富強,更盼望人民有真正的民主。於是我們站著在那裡為著民運人士、同胞和國家禱告。」
去年,仁智在11月底突然因心臟病發離開世界。妙雲說:「人情上感到很可惜及遺憾,似乎他未能見民主真正實現在國家裡。但當回顧過去與他相處時,明白到他是憑信心走向死亡,像希伯來書所說:是從遠處望見的。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那些人存著信心死的,似乎未得到所盼望的應許,但遠處望見,就歡喜迎接。這個盼望在仁智心裡,他從遠處望見這等候,就相信會實現。我相信薪火相傳,有八十後、九十後,有兒孫,這應許的實現會一直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