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達心牧師:只要找到一個「保羅」就已足夠
余達心牧師說,做小堂會也「要有做小堂會的呼召」,不一定要做大堂會,反而要清楚主耶穌給堂會的召命。他說:「或許神的召命就是要你牧養堂會裡數名年青人而已。其實,你只要找到一個『保羅』就已足夠了。」
胡志偉牧師:小型堂會自有優勝
教新總幹事胡志偉牧師亦認為小型堂會在牧養發展有自己的出路,不一定要有人數倍增,只要找到身份和使命便已足夠。他指出,小堂會常有「心理上的自我矛盾」—領導者以為堂會人數要增多時,會友卻不一定想人數增多,反而更熱愛現時教會的生活。他又認為小型堂會的神學生比率更高、牧養質素比大型堂會好、教導門訓與深度更能高出大型堂會,而且能事奉一些大教會未能照顧的群體,在這些地方比大教會更有優勢。
林國璋牧師:大教會的迷思
此外,基督教善樂堂的林國璋牧師說:「大、中、小教會其實都是一樣—都是做神的工作。」他認為很多人在堂會發展觀念上有一種迷思,似乎「小型教會就是罪、不發展」,但教會發展就歸功某人、小組模式或任何領會方式。但他說,「我(保羅)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因此堂會小的話不用自卑,因為都是神的工作。
小型堂會「不夠資格入會」﹖
然而林牧師又提出了,現時香港教會的聯會的入會資格要求太高,似乎大部份堂會都未有入會資格。「肢體雖多,身子只有一個。」,他希望能改變這情況。胡志偉牧師則回應,建議小型教會自組網絡或聯盟,仿如工商界的「中小企」,成為中介,幫助中小型堂會,並調解紛爭。
相關新聞: 中小堂會:人數雖少,信徒蒙召比率更高 (2006.02.17) 小堂不小-中小型堂會的牧養與出路 (2006.0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