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探讨教会准备进入社区时可能面临的张力。
浸信宣道会恩雨堂黄傲贤传道:保持开放和弹性心态
来自浸信宣道会恩雨堂的黄傲贤传道提到,教会在准备进入社区前须对社区环境有清楚了解,为如油麻地区有许多㓥房独居人士,这将成为教会的服侍对象。其次,教会要保持开放和弹性的心态,随时按社区的真实需求调整原有计划。此外社区街坊与教会信徒的背景可能差异较大,教会要做好心理准备,如何接待他们并进行福音松土工作是一大课题。
黄传道也分享到,教会刚开始推动社会工作时面临不少挑战。油麻地区有许多瘾君子,弟兄姊妹初期接纳他们并不容易,但日子一长,大家在心态上已有显著越来越开放和接纳。此外教会亦透过"深度同行计划"和小组等活动成功吸引新来港移民,从最初无人问津到现在已有20人定期参加活动。
播道会道真堂罗俊杰传道:让区民无论何事都想起教会
坐落在土瓜湾的播道会道真堂罗俊杰传道分享,教会进入社区最大挑战是让大家同心合意。不少会友质疑街坊来教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对社会关怀是否能真正传福音存有疑问。罗传道帮助弟兄姊妹改变观念,指出正如耶稣行五饼二鱼的神迹先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教会也应该与社区居民同行,让福音信仰自然地在日常生活中彰显出来。 罗传道又提到教会保持"门常开"政策,例如让DSE学生在教会一起等待放榜。他提到有一位学生在DSE放榜前跳楼时,同学们立刻致电教会求助,显示出他们在危急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教会。罗传道说:"当社区居民平时无事时想到教会,在需要时也立刻想起教会,这才是教会发挥真正的意义!"
旺角宣道堂陈淑娟牧师:拥抱安慰 DSE同学
旺角宣道堂堂主任陈淑娟牧师回应,即使教会内部存在不同意见,也不代表无法同心服侍。 她提到自己曾因大力推动社关l被执事会主席批评为"好大喜功",后来对方主动向她道歉,承认对她的评论不当。她强调,真正的合一不意味著要有一致的看法,重要的是在差异中彼此包容,达到"和而不同"
宣道堂开展了多项社区事工,包括服务新移民、基层家庭及清洁工等。教会将七千呎的空间朝八晚八开放。她认为社区服侍的核心在于"陪伴",月初小学升中派位时,她去学校派珍宝珠为学生打气;DSE放榜教会牧者亦到上水及油尖旺陪伴学生:"我遇到一位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校老师直接对他说:『这样的考试成绩我们也无法帮你』。我拥抱了这位学生,他当场痛哭。" 宣道会丽瑶堂黄木祯牧师:灵活调整让爱进入人心 座谈会第二部分,讲员分享已在社区服侍一段时间的教会如何持续推动工作。
宣道会丽瑶堂主任牧师黄木祯分享投入社区服侍实务经验。这间位于葵涌、约280人的教会自2021年起与惜食堂合作派送食物,共接触15户独居或双老长者,以及60户单亲、综援或低收入家庭。为此,教会更特别成立"社关福音行动委员会",将事工系统化。
黄牧师指出,社区福音工作需要因应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他发现许多单亲家庭完全缺乏社会福利支援,处于极度贫困状态,遂与教会关怀贫穷网络合作提供义工津贴,让受助者每周一次担任义工,渐渐与教会建立了深厚关系。教会同时开设查经班、歌唱班,更组成诗歌队外出布道,至今已有五人决志信主:"只要用单纯的爱心待他们,自然会想认识耶稣,因为福音已进入他们心里。"
黄牧师特别提到,长者们来到教会后总舍不得离开,喜欢聚在一起聊天,教会因而成立"耆英组"回应需求。他深刻体会到:"香港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这份单纯的爱,而基督徒最宝贵就是这种爱心。当这份爱进入人心,就像种子落在好土里,自然会萌芽生长。"
他又说:"社关工作是活化教会,如果教会不做社关就会沦为俱乐部!"
白田浸信会林广干牧师:见证濒临崩溃的家庭逐步转变
位于深水埗的白田浸信会堂主任林广干牧师分享,他回顾教会40多年前已设立安老院中心与青少年自修室,当年的受惠青年如今已成教会中坚。但近年使用自修室的青年人进入教会的甚少,因此教会转向"深耕细作"策略——透过长期互动与街坊建立关系,例如开办英文拼音班与家庭保持稳定连结。
林牧师见证了一些濒临崩溃的家庭因著参与教会而逐步转变,深感安慰,认为这正是教会坚持社区服侍的意义所在。他直言:"教会原本是医治人心的地方,但信徒生命长期停留,教会成为『生病』的地方,唯有共同关心别人的生命,信仰才能真实成长。"
教会关怀贫穷网络:与教会合作进入社区
第三部分,社关机构分享如何与教会合作进入社区。教会关怀贫穷网络(教关)助理总干事李妙如强调,机构的角色并非取代教会的工作,而是提供支援。除提供资源外,教关亦会亲赴不同地区为教会进行培训。例如为充满热诚但缺乏经验的金龄人士提供训练,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参与教会服侍。
此外,教关还教导教会拍摄和记录社区工作,让更多人看见教会的社关成果。李妙如认为,这种记录不仅能呈现教会的服侍见证,也能鼓励更多会众参与其中,扩大社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