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基督徒來說,《納尼亞傳奇》是一套很好的傳福音工具。不但原著C. S. Lewis是一位福音派的基督徒,而其導演Andrew Adamson也是在宣教士家庭長大的。5月6日導演Andrew Adamson接受Christianity Today的專訪,不但談了他自己的信仰,還談了電影的製作。
問:基督徒是《納尼亞傳奇》最忠實的影迷,原作者C. S. Lewis本身是一位福音派基督徒,你執導時是否有偏重基督徒觀眾?
Andrew:我認爲我對觀眾的責任是要在電影中反映故事的真實,然後讓觀眾根據自己的信仰背景理解故事。我覺得只要如實反映故事的內容,觀眾自然能更好地按著願意理解。
問:在第一部系列出來之前,有文章指你是新幾内亞宣教士的孩子,你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Andrew:這個很難說,因為我是公眾人物,不想把家人牽扯在內,因此我沒有多提。在我11歲那年,全家人確實搬到新幾內亞,我父親在一所大學工作,而父母亦參與當地教會事奉。在新幾內亞的生活是我人生故事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嘗試以小孩子的角度去讀《納尼亞傳奇》時,我發覺故事中的Pevensies孩子正在經歷我所經歷的事。現在的新幾內亞與我11歲時生活的新幾內亞完全是兩個樣,當年我踩著腳踏車,享受當地自由的生活,但現在那裏已經開始出現暴力和衰落。可以說,我以前所經歷的世界現在已不復存在。
納尼亞故事的4位主角在新的系列《納尼亞傳奇二:凱斯賓王子》裏,嘗試返回他們度過15年的故土,但一切已成為過去,故事的最後一些年長的Pevensies也選擇接受現實。
這是我們從童年過渡到成年的必經階段,當我們意識自己不能重返天真的童年歲月時,我們選擇接受現狀,然後走進成人的世界。對於我來說,這就是彼得和蘇珊的感受,而我的經歷為電影增添了即苦又甜和懷舊的架構。
問:你在新幾內亞生活了多久? Andrew:直到18歲,因此我當那裏是自己的家。
問:(在第一部電影中,Adamson先生提到覺得對劇中的孩子有責任感)你覺得這是因為你自己當了父親的緣故嗎?
Andrew:沒錯,我甚至覺得我成為了這個臨時四人組家庭的一分子。我還記得獅王Aslan死的一幕,我需要Lucy(家中最小的女孩)流淚痛哭,我嘗試用一切辦法幫助她培養感情,我向他提起了《納尼亞傳奇二:凱斯賓王子》,她問我是否繼續執導,我說:「很難說。」我故意裝出難過的樣子。我這樣做果然讓Lucy變得傷心起來。之後她來和我說:「你說你不知道是否會繼續拍《納尼亞傳奇》?你是故意這樣說讓我哭的,是嗎?」看著一副天真而又淚汪汪的面孔,我心想,傻孩子,我當然會拍啦。
問:我看得出你很期待花更多時間陪家人,是嗎? Andrew:真的很想,自第一部《怪獸史力加》以來,我都沒有休息過。我答應過太太要補償之前的家庭時間。拍攝第一部《納尼亞傳奇》的時候未能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時間,但在拍第二部的時候,我在時間控制上變得更嚴謹。我經常對自己說,戲歸戲,我的孩子是我的孩子,我絕對不能錯過與孩子共渡的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