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一)

  六月中,"华福"于台北分别举行教牧领导研讨会及神学教育会议 ,其中一节由两会参与者共同对话,这是良好的开始。   当前华人神学教育在发展中,定位与方向确是困难重重;有一段日子华人神学院的唯一方向,就是提升学术水平;随著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讲师加增,已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了 。   现今,大多教会对神学院的不满,就是毕业生教育水平提升、专业训练不足。这涉及神学院走的是神学教育或牧职训练的取向了。就以教师与护士训练作参考,过往师范学院 与护士学校的训练,培训出不少有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员;随著学位化的趋势,训练模式不再注重"在场的实习",而是研究式的论文。难怪有资深护士慨叹,不少拥有学位的护士 根本"学非所用",不能满足基本的要求。类似的故事,也真实发生在刚上工场的毕业生。   管理学者明兹柏格 (Henry Mintzberg) 写了一本书《管理者而非MBA》 (Managers Not MBAs: A Hard Look at the Soft Practice of Managing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内里的观点,同样适用于神学教育。明兹柏格看管理与工商管理教育,正在严重危机之中;要作出任何变革,必涉及对方。教牧不能有效领导与牧养,也是与神学 教育息息相关。   明兹柏格观察现今不少大学提供的 MBA课程,过分强调管理的科学,却忽略了真正实践的技术,于是塑造了有关实践的扭曲图画。试看神学院的布道学训练,有些只偏重对不 同布道工具与神学的批判,却不曾训练神学生"下海"布道,理由是这些低技术该由堂会提供,神学院看重的是批判的脑袋。难怪教会越来越多"美食评者",却不是下厨的厨师 !   当今神学教育,普遍不足就是实践神学的实践贫乏。要扭转形势,神学院需要重新正视其训练模式。明兹柏格认为经理不能从课室打造出来,对那些没有经验的,只提供分析 与理论,只会产生一批自以为"有料"的经理,而现实上,此种美丽的误会,对双方 (毕业生与机构) 皆没有好处。   借用明兹柏格的概念,完整的管理人员培训包涵三方面 : 教育、训练与发展;而应用在神学教育方面,可能要有更明确的分工:神学教育与教牧训练,两者采用不同的教育模 式。对于第一个神学学位的学生,神学教育就偏重在圣经研究与神学思考;而对再进修的教牧,重点就在于训练与发展。假若我们不作此区分,只一律地以课堂与论文作量度,多 了有更高学位的教牧,但教牧的质素仍存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 :"问题出在哪里 ?" 转载自香港教会更新运动 每周评论 教牧之在职进修 -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四)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三)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二)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