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濠江论道”─ “万物之澳 众妙之门”
演讲者:宏恩基督教学院基督教事工学院系主任暨校外课程院长
以道德经及圣经作为交流: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圣经约翰福音1章1-3节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 神同在。万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著祂造的。
两段经文很多相似地方,当中包括指出道的奥妙或者说奥秘。例如:约翰福音指"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如果从逻辑及语法是说不通,如何两个位格又是一体?如果不是基督徒的会认为作者约翰是疯的!事实上,约翰想表达我们所描述的神是奥妙,也是用尽他可以表达文字及智慧去表达这位神关系、属性及由来等。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用反问句指出,道能够进此道:
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这也是与基督教圣经路加福音11章9节:
"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及圣经约翰福音20章23节:"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
也是与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有异曲同工相同之处。以基督教的圣经马太福音6章33节:"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指出所祈求是否应允是在于是否跟随天道。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
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圣经箴言9章10节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道德经六十五章指出智慧分为巧智慧及真智慧(玄德)。而圣经所指指慧也是相似。箴言所指的智慧不是要提升智商、听明、赚钱及养生增寿等。(道教所指的巧智)真智慧是认识至圣者才是聪明。
总结:哥林多前书13章12-13节
我们如今仿佛对著镜子观看、糢糊不清.〔糢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我们现在认识好似对著镜子观看、糢糊不清。所以只能用人类有限智慧,有限文字,有限语言去描述、去理解"道"。事实上、"道"不能单单用言语来表达能,只能用悟性去领悟。
圣经指出虽然是有限,但是从渐进式启示启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什么是真道。另外、林前13章指出信、望和爱。当中圣经指出爱是最重要的。爱也是各宗教的共同之处,祈望我们各宗教共同以爱,成为各宗教融洽、发挥和平作用。让世界看到澳门、香港及中国的宗教自由及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