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論道”─ “萬物之澳 眾妙之門”
演講者:宏恩基督教學院基督教事工學院系主任暨校外課程院長
以道德經及聖經作為交流: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聖經約翰福音1章1-3節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 神同在。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
兩段經文很多相似地方,當中包括指出道的奧妙或者說奧秘。例如:約翰福音指「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如果從邏輯及語法是說不通,如何兩個位格又是一體?如果不是基督徒的會認為作者約翰是瘋的!事實上,約翰想表達我們所描述的神是奧妙,也是用盡他可以表達文字及智慧去表達這位神關係、屬性及由來等。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用反問句指出,道能夠進此道:
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過。
這也是與基督教聖經路加福音11章9節:
「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及聖經約翰福音20章23節:「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也是與道德經第六十二章有異曲同工相同之處。以基督教的聖經馬太福音6章33節:「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指出所祈求是否應允是在於是否跟隨天道。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
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
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復歸到真樸,然後才能極大地順乎於自然。
聖經箴言9章10節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道德經六十五章指出智慧分為巧智慧及真智慧(玄德)。而聖經所指指慧也是相似。箴言所指的智慧不是要提升智商、聽明、賺錢及養生增壽等。(道教所指的巧智)真智慧是認識至聖者才是聰明。
總結:哥林多前書13章12-13節
我們如今仿彿對著鏡子觀看、糢糊不清.〔糢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我們現在認識好似對著鏡子觀看、糢糊不清。所以只能用人類有限智慧,有限文字,有限語言去描述、去理解「道」。事實上、「道」不能單單用言語來表達能,只能用悟性去領悟。
聖經指出雖然是有限,但是從漸進式啟示啟事中我們越來越清楚什麼是真道。另外、林前13章指出信、望和愛。當中聖經指出愛是最重要的。愛也是各宗教的共同之處,祈望我們各宗教共同以愛,成為各宗教融洽、發揮和平作用。讓世界看到澳門、香港及中國的宗教自由及共融!